地震预测(地震预测能提前多长时间)

今天给各位分享地震预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地震预测能提前多长时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地震要如何预测有哪些简单预测的方法...

今天给各位分享地震预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地震预测能提前多长时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地震要如何预测有哪些简单预测的方法

地震预测是根据对地震规律的认识,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那么,对于地震的预测有哪些 方法 呢?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下简单地震预测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简单预测地震的目的

地震预测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地震灾害。为此,它应当具有高度的可靠性,预报不准会引起居民不必要的恐慌,给社会、经济带来损失。但可靠的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类至今对地震的成因和规律还认识得很不够。地震学家不能直接观测地球内部,以致对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影响这一过程的种种因素缺乏观测数据。因此,尽管地震预测问题提出很久,但进展缓慢。各国科学家为此作了很大努力,但至今仍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做出很粗略的估计。

简单预测地震的方法

地质方法

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统计方法

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前兆方法

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简单预测地震的小贴士

动物对于地震更为敏感,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 顺口溜 总结 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 报告 。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看了“地震要如何预测”的人还看:

1. 减轻地震灾害的方法

2.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

3. 如何减轻地震灾害

4. 地震时怎样逃生

如何测试地震即将来临?

目前应用于地震监测的主要手段及方法有以下几种:

1)测震:记录一个区域内大小地震的时空分布和特征,从而预报大地震。人们常说的“小震闹,大震到”,就是以震报震的一种特例。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小震闹”并不一定导致“大震到”。

2)地壳形变观测: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

3)地磁测量:地球基本磁场可以直接反映地球各种深度乃至地核的物理过程,地磁场及其变化是地球深部物理过程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震磁效益的研究有其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更有震例的事实。

4)地电观测:地震孕育过程中,将伴随有地下介质(主要是岩石)电阻率的变化及大地电流和自然电场的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与岩石受力变形及破裂过程有关,因此提取这一信息可以预测地震。

5)重力观测:地球重力场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地球物理场之一,它与观测点的位置和地球内部介质密度有关。因此,通过重力场变化可以了解到地壳的变形、岩石密度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

6)地应力观测:地震孕育不论机制如何,其实质是一个力学过程,是在一定构造背景条件下,地壳体中应力作用的结果。观测地壳应力的变化,可以捕捉地震前兆的信息。

地下水物理和化学的动态观测:地下水动态在震前异常现象,宏观现象如水井水位上涨,水中翻花冒泡、井水变色变味等;微观现象如水化学成分改变(如水中溶解氡气量变化等),固体潮(天体引潮力引起的地下水位涨落现象——就象海水潮涨落一样)的改变等。通过地下水动态的观测,可以直接地了解含水层受周围的影响情况和受力的情况,从而进行地震预报。

地震可以预测吗

可以。

地震是地球压力自动调节平的一种释压方式,是可以预测的。当岩石受压力、折弯而未断裂之前,会向地面溢出大量电何,检测此电场即可预测地震。

地壳的运动跟沙堆的原理一样,是没法精确计算的。当沙堆越来越高时,我们知道快要崩了,现在探测到的地震频发带,相当于更高的沙堆,它更容易崩塌,这个就是长期预测。

地震预测

地震预测从时间尺度来说可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在我国的地震预测工作中又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四个层次。从强度来说,则可分为特大地震预测(8~8.5级)、大震预测(7~8级)、强震预测(6~7级)和中等地震预测(5~6级)四个层次。就预测的方法、思路来分,有确定性地震预测和概率性地震预测。前者认为按成因观点去预测更具有物理意义,后者认为在成因不明情况下用概率预测更现实。

图13.3.3 中国地震带分布(指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震带)

13.3.2.1 在工程抗震意义上的地震预测——长期预测

这个预测主要是指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即把国土上今后某时段内可能遇到不同强度的地震区域划分出来,以供建设单位参考进行设计抗震。在大震后重建家园时也要考虑较长时间可能遇到的地震及强度,这也是长期地震预测。关于中国的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国以来曾进行过四次。下面我们从科学思路上加以介绍。1955~1957年,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由李善邦先生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该图的区划原则是“重演类比原则”,即历史上某地遭遇过多大地震,将来还会重演;已知在什么地质构造条件下发生了某种强度的地震,别处类似地质构造条件的地方将来可能也会发生类似强度的地震。第二代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是1977年编制出版的。它的区划原则没有关键词表达,我们按其实质称其为“缺震找主原则”,即在一个地震带和地震区内统计它们已经发生的不同震级地震的数目比例和活动水平,即所谓的b值曲线;然后按此曲线去外推未来一定时段内可能还会发生不同震级的地震多少次;再按地震活动的指标和发震构造的指标去找这个缺的地震可能在哪个具体地段发生,这就是“找主”。一旦认定,即把该强度的地震安放在这个具体地段,然后按它们发生时的波及情况去区划其影响范围内的地震烈度。以上两代地震烈度区划图,都是具有一定成因背景来做未来地震烈度区划的。

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是1990年问世的。考虑到现时地震成因还不很清楚,因之把地震发生的事件当作随机性事件来考虑,并借鉴美国学者Cornell提出的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加以改进和充实编制了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具体做法是通过区域地震活动性、地球物理场和地震地质条件的认识,划分出能反映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活动水平的统计单元,即地震区和带(共得出27个带)。再以地震带为基础,统计大小地震的震级-频度关系,分析未来100年内该带的地震活动趋势,由此确定该地震带的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在地震带中以强震发生的地质标志和地震活动图像为依据,进一步划分出具有不同震级上限的潜在震源区(共得733个潜在震源区)。对于这些潜在震源区,考虑各种预测因素,按震级间隔分档,分配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于每个潜在震源区内。以上是从发震的震源来讲的。对于某地点上遭遇的地震烈度来说,则当地发生的地震与外来地震的波及烈度都要考虑,这就涉及到等震线衰减的研究。在进一步预测未来各潜在震源区地震发生时强调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此时如知道某种震级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则可用分段的泊松过程来求未来一定时段内不同震级地震发生的概率。对某一点上的地震烈度来说,凡影响到该点达6度破坏的地震,包括当地和周围地震带和潜在震源区发生的地震概率都要考虑。这就要把各概率迭加起来,即所谓该点上的全概率。在全国3万个控制点上都求全概率,最后把超越概率达10%的那个烈度定为该点上今后50年内的烈度,并把同样烈度的点连起来即得到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这个图上的烈度与第一代、第二代烈度区划图上的定义不同。第一代和第二代为今后一定时段内的最高烈度,而第三代图上的烈度是概率性的,其中还包含有10%的概率可能超过此烈度。在地震烈度区划中有用烈度表示的,还有用振动三参数(最大振动的加速度值,最大振动的持时,和最大震动的周期)表示的。这两个表示是有关联性的,但也各有其优缺点。烈度值的优点是综合性的,它可包括振动、地裂、地陷、崩塌等,但物理意义含混。三参数物理思路明确,但却不能包括大量其他现象。因之前者可称为综合烈度,后者可称为物理烈度。

第四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图思路是与第三代相似的,但不再用烈度表示了,而是用加速度峰值A和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Tg来表示。这些值是与烈度有一定关系的。概率的规定仍是采用50年超越概率为10%来考虑,即某地点所定的A和Tg在今后50年内超过它们的概率为10%。由于不同的场地其地震波的反应谱不一样,所以规定这个图上所标的加速度峰值A和Tg是在平均场地上,即中硬场地上的数值。另外,由于我国缺乏全国各地点上实际观测到的A和Tg值,烈度值是有的;于是把美国的不同烈度下的A和Tg值经过转换而成为中国不同烈度所相应的A和Tg值。鉴于中国东部和西部同样震级的地震其烈度衰减不同,所以又分别对中国东西部定出了不同A和Tg的衰减关系,以用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这个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与以前三次区划图不同的地方是,它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从2001年2月2日起强制执行。这个图公布后不久,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地震和2003年2月24日新疆巴楚伽师发生的6.8级地震都超过了该图上的标准。因此,我们认为,地震烈度区划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我国海域也有强地震活动,有关人员也在1987年作了一个较概括的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海域区划图与陆地区划图的最大不同处是海区内有的地方组成岩石圈上层的花岗岩层很薄或缺失,称为海洋型地壳,那里不发生大震。

13.3.2.2 监测、预测意义上的地震预测

这是指中期(数年尺度)、短期(数月尺度)和临震(数天尺度)三个时间尺度的地震预测。现在人们习惯于把这三个时间段的预测称为地震预测。下面我们分别作些讨论。

预测的物理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

a.大震前震源区有微裂缝出现。这个现象是人们从岩石模拟实验中得出的,即岩石加压后快接近岩石大破坏时,岩石中先有小破裂发生,并伴有声发射现象。这相当于地壳中完整岩石破裂错动发生大地震前,震源地方先有小破裂发生。这种小破裂包括剪切型小破裂,引张型小破裂和扩容型小破裂。所谓扩容型小破裂是裂缝面走向平行于压力方向的破裂。以上几种类型的小破裂发生则会伴有波速异常、前震、地声以及电磁波前兆等。另外,也可能伴有重力异常前兆。

b.大震前的预滑(或称预位移)出现。在地质上老断层因受构造力的正压力分量作用粘住的情况下,当构造力的剪切应力促使断层大错动前,断层面上就先有慢慢的小幅滑动,这就是预滑或称预位移。预位移的发育程度与作用在断层面上的构造压力大小有关,压力太小了,预位移和大错动就重合在一起同时发生了。另外预位移大小也与后面主震震级大小有关。震级大时预位移的幅度也越大。根据实验和天然地震可知,预位移的幅度约为后面大震时错动幅度的2%~5%。预位移的发生可引起地形变、地倾斜、地应力、地下水位变化以及长周期地震波等前兆。

c.大震前的让位运动。大震发生前与震源相关联的周围构造环境要发生变动,特别是在大震断层盘欲错动的方向上构造运动产生的让位更为重要,它使断层盘体缓慢向前运动最后发生大错动。这种让位运动也是大震发生的前兆基础之一,它可在GPS测量、基线测量、地下流体逸出等方面表现出前兆。一般让位的范围越大,后面的地震也就越大。这就导致了前兆范围越大,后面地震越大的关系。它是震级预报的基础之一。1976年唐山大震前,在其震源断层东南盘欲错动的方向上有大范围地裂缝发生,这可能就是构造让位的表现。

d.预测地震的外因条件。在大量前兆现象出现的情况下,估计可能要发生地震了,但哪一天或哪几天发生还是不知道的。于是人们就参考可能触发地震的外因(如引潮力大的初一和十五,易于发生气象过程变化的节气以及可能触发地震的磁暴等)出现的时间,来预测这个地震可能出现的时间。以上这种预测是把前兆和外因单独考虑的。如果认为临震前震源地方已经很不稳定了,平时不起作用的微小外因此时可激励震源过程从而表现出与外因同步的较明显的前兆,则可认为大震快要发生了,并用外因再出现的时间预测大震发生的时间,这就是“调制模式”预测地震的思想。

e.关于地震的地点预测。地震预测必须是时间、地点和强度的三要素预测。其中地点预测更难。对于这个问题,一般认为地点可能会在地震带交会区、以往震中迁移所至地区、能量未释放的地震空区、前震发生地区和能圈定应力积累单元的震源孕育模式所代表的地区。另外,大震平静期中发生过6级地震的地方在下一个大震高潮来临时该地方也是大震预测的选择区之一。

f.关于特大震和大震的预测。这里谈的是7级到8.5级大地震的预测问题。我们认为对如此大的地震必须专门研究,其规律不宜与中小型地震预测指标和思路混在一起。对于这种特大震和大震的预测首先要用历史上的震例建立起预测模式,例如三性法,即周期性、倍周期性和黄金分割性组合的方法是可用的,它在预测实践中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预测地震的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a.块、带、源、兆、场、触、报的预测思路。即块体与块体之间有相对运动,遂成为地震带,而带中有积累应力的地段和调整应力的地段,因之就有若干个震源。找到源后,再研究它孕育和发生时牵动的地区范围多大,这就是场。在震源地方有预滑或其附近有让位时就会出现前兆,这就是兆,然后考虑外因的触发,最后预测和预报地震。

b.关于渐近式预测与跨越式预测。所谓渐近式预测就是在中期预测有可能发震的地区,不断加强监测和追踪以实现地震预测。所谓跨越式预测就是根据地震活动周期和外因调制触发地震的周期跨越式地预测何时可能发生地震。在这里要讨论一下混沌问题。现代物理学中发现了事物确定性演变过程中会出现混沌,有混沌就不易作早期预测了。对于地震来说,混沌的原因是因为震源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原来不知道的变化(涨落),它改变了以前按确定性演化所作的预测。这就是早期不可预测的混沌。渐近式预测是不断追踪的,如有原来不知道的变化就可监测到,从而在新的条件下作预测仍是可能的。另外震源地方在临震前有外因在震源区和其周围大范围作用,它可协同震源地方各个不稳定处共同进入剧烈不稳定而发震,这样亦可用外因再出现的时间作跨越式地震预测。

c.关于短临地震预测的战略。这个战略是:抓短期、捕临震、以场求源、以源求源、源场结合求强度,因地制宜、不断拦截、综合分析。所谓以源求源就是大震震源区的预测或前震都属于源的前兆,研究它就可圈定震源所在地段。所谓不断拦截就是前兆可能几起几落,我们不知道哪一次发震,所以我们要每出现一次就作三要素的考虑。可能虚报,但一旦报准,就能减少损失。

上一篇:为爱启程(为爱启程有多少首歌)
下一篇:fc是什么意思啊(fc是什么意思啊字母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