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记住乡愁第一季)

今天给各位分享记住乡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记住乡愁第一季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记住乡愁 2、...

今天给各位分享记住乡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记住乡愁第一季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记住乡愁

    .          作者:绿城秋雨  

     2016.09.15 (已阅读3221)

不知哪位哲人曾经说过: 父母在哪儿,家乡就在那儿。如此说来,我这凡夫俗子已无故乡可言,因为我父亲早在30年前,就在我刚大学毕业、才领了两年54元的月工资,还未给他买几条烟几斤酒以回报父恩时,他就匆匆离开了我们。母亲倒还有些福气,她终算还能享受她两个儿子工作之后给她带来的清福,吃住无愁,生活无忧。但造化弄人,就在她盼着我女儿盼得胡言乱语的时候,她却在我女儿出生前十来天,就带着心中的遗憾、带着一个中国农民84个年头的喜怒哀愁驾鹤而去。此后,我梦中的故乡,就是父母亲那两堆浅浅的坟墓。

我这人多愁善感,读大学时就创作发表过一些哀哀怨怨、乡恋悠长的诗文,同学们因此曾笑封我"拜伦式诗人"的绰号。失去父母之后,我便宿命地认为: 父母亲的坟墓在哪儿,我的故乡就在那儿。于是乡愁便在我的心中撒下了滥生的种子。

乡愁,是一个人精神世界里最柔软、最富玄机的偏山一隅,她让你对家乡不离不弃,魂牵梦绕。其实坦诚地说,作为一介书生,能在有生之年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善事实事,助力家乡的前行与发展,哪怕再怎么微不足道,也是我人生的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是对父母、对家乡的一种怀念,一种精神寄托。

我的家乡是一块了不起的风水宝地。这块土地曾蕴藏着韦虎臣一家四代前赴后继英勇抗倭的历史悲歌;孕育出两位开国将军、两位共和国省长;孕育出一批薪火相传的党的高级干部和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唉!蓝天黑土人杰地灵,能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员,那真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为把三石的名声传得更远,为家乡人民留下一首能够传世久远的心中赞歌,承蒙三石镇党委政府的信任,9月12一14日,我请了几天工休假,邀请了广西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黄朝瑞,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著名词作家麦展穗,广西歌舞剧院著名歌手、全国壮族歌王争霸赛亚军花青燕及两位志同道合的三石同乡,专程赴三石,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创作釆风。

我游历过世界20多个国家的名山秀水,也拜访过全国无数名刹古寺名川大山,但我唯对巴则山心驰神往情有独钟。巴则山是广西东兰县三石镇闻名四方的一座名山。山不太高,海拔也只有1088米,但它的灵气却罩住了方圆50公里的东兰大地,从而让这片土地风生水起,英才辈出。韦拔群、陈洪涛、黄大权等全国知名的农民运动领袖,黄昉日、陆浩仁等红军早期高级将领,韦国清、韦杰、覃健、覃士冕、韦祖珍等五大开国将军,黄举平、黄语扬、陆秀轩、黄清、覃恩忠、黄语山、黄克等省军级领导干部,还有数学家简金宝、全国名老中医黄鼎坚,都是在巴则山的庇护下从这儿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巴则山是东兰的一座神山、是三石这个地域文化的图腾与符号,它名副其实实至名归,因为“巴则"本来就是壮语“神仙山”的意思。

我们登上巴则山是12日下午四点多钟,当时山下一片清朗万木葱茏,而从半山腰起却云遮雾罩浓雾缭绕。在主峰下那停车场里一走出车门,一股淡淡的雾气味树叶味和泥土味扑鼻而来,那醉人的负氧离子让人神精气爽心旷神怡。尽管看不到百米之外的远山近水,但巴则山神秘的故事传说与它不同凡响的名山神韵,却让作词家作曲家歌唱家们如痴如醉。作曲家黄朝瑞深情地对笔者说:巴则山其实就是三石的地理坐标,是三石的文化符号。

之后一天,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东兰壮乡英雄文化园、韦国清将军纪念馆,韦虎臣文化公园、纳合红色文化广场、覃应机主席纪念馆、韦拔群纪念馆及红水河第一湾等,从中领略了三石厚重的历史文化,观赏了三石赏心悦目的山水景观,同时也在乡间采集了悦耳动听如泣如诉的东兰山歌与铜鼓音乐……

“我已找到了感觉了!"经过两天的感官认知与生活体验,词作家麦展穗文思泉涌,一下子便找到了作品的定位、立意乃是歌名。因为从三石多姿多彩的历史云烟与叹为观止的人文景观中,他分明已看到了“巴则山的春天”。

一首歌可以让太阳岛名扬四海,一首歌可以让九寨沟游人如织……我们也期待着有一首歌能承载着三石的名气穿越时空,流传久远,让三石飞得更高行得更远,让我的乡愁久远绵长……

                        2016年中秋节

                     草于南宁一柳州途中

《记住乡愁》第八季《天空之城》讲了什么

《记住乡愁》第八季通过对系列典型乡村之美、之富、之强的记录,彰显了乡村发展和振兴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和时代价值。在该片中,弘扬家风民风乡风文化,融入了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中人们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培育良好家风、打造淳朴民风、建设文明乡风,就是基于慈孝文化以家风带民风、基于君子文化以民风助乡风、基于乡贤文化以三风促振兴,在自然相承中,让人民群众感受振兴乡村的可知、可情、可意、可行。

《记住乡愁》意义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12月12日至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据12月15日《南京晨报》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幅既美好又理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美丽“画卷”,是新一届中央政府绘制出来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未来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顶层设计彰显了科学发展理念,让人憧憬。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小小的城市在我们眼前迅速变得“摩登”起来,然而在城市急于求新的另一面,是许多地方的山水脉络、村庄原始风貌、城市历史文脉、民族特色等独特风光被城市建设者弃之如敝屣,取而代之的是雷同的现代化工厂、商厦、住宅区和广场、雕塑等,可谓是:恶俗与空虚齐飞,江南共江北一色,让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已经很难领略到“乡愁”的滋味。

当我们的城市决策者们在为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而自鸣得意之时,一些有识之士则对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这种“硬伤”表现出极度的忧心。在目睹城市中不可多得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山水脉络、原始风貌、历史文脉等独特风光被粗暴地蚕食、侵占、摧毁,而代之以一座座拔地而起、着装一致的高楼大厦时,他们也在扼腕叹息,并疾呼必须尽早扭转这种不良倾向。

其实,一座城市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有机体,其魅力在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样才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格与韵味,也是保持城市特色的关键所在。而保护、维护好历史传承,留住城市的“命脉”,无形中就留住了城市个性赖以存在的载体。相反,不尊重原始风貌,推山建楼,填湖建楼,拆历史文脉建楼之类,这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是对城市的最大戕害。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乡愁”,不只是“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它更是看世界的窗口,是一个民族不能取代的精神家园。城镇化建设理该“记住乡愁”,不能只顾“城”而失“乡”。中央已作出城镇建设中要“记住乡愁”的顶层设计,这正是符合了我国坚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剩下来的,就是如何将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的城市建设的规范与设计之中。

笔者以为,一是要转变城市建设与发展观念,摒弃GDP思维,让城镇化为以“人”为本。二是要有更加严格的法律制度支持。三是要实现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全透明,加大公众监督力度。只有这样,“记住乡愁”的顶层设计才能真正走进具体与现实。

读《记住乡愁》有感作文600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这是我做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时脑海中一遍遍闪过的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播。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以百集纪录片的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些节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题,又是一份份绝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100个“考场”里,一次次展开,一次次收起,仁心写,义举答,子子孙孙答不够,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们都有共同的遵守,没有忘记国家社稷,没有忘记祖先,没有忘记恩情,没有丢掉根本。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还看到真正的励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么叫师道尊严、什么叫商道贾德。我发现晋商成功的秘密并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的诀窍并不全在谋略里;还发现幸福原来也在五常十义里,甚至就在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里。

看着这些台本,我突然觉得,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来了。现代人生活在城里,没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换,漂泊感就来了,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不像古人,不管走多远,心系故乡。

太多的故事让人泪眼婆娑。甘肃哈南村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战时,他们把“忠”用于卫国;和时,他们把“忠”移于建设。据记载,明初时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历史上,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每逢外敌入侵,“母送儿,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催人泪下的场面,就会在这个小村庄里出现。汶川地震后,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间,舒善天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弃官侍母,直至终年。还是屏山村,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成功塑造“抗战夫人”王丽珍的人民艺术家舒秀文,当年一月挣30块大洋,会把25块寄回家里。在山西静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与人合伙做生意,对方早亡,他把属于对方的钱分文不少地还给人家后代。做月饼的吴丽霞家,如此在乎月饼切开后的匀称,不单是讲究月饼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饼的人心是否匀称。他们相信,心匀称,手下的活无不匀称,心不匀称,手下的活难以匀称。

读一出出台本,我就像是在给祖先的老屋拂尘,给祖先的德容擦灰,给祖先的衣襟掸土。我是那么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么紧张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多少次,我的键盘上落下一个不肖子孙的热泪。就连晚上做梦,都在乡愁之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传统,这么优秀的祖先,这么智慧的文化,这么可爱的同胞。作为一个作家,我是多么幸运,能够以这种方式,亲近我们伟大的传统,为祖先尽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这些节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事,远比在任何一部小说中读到的精彩。很难相信,倘若没有这40个摄制组长达9个月的艰辛打捞,任凭他们淹没、流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

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人类将走向何方。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子孙将向哪里去。有了这100集,我们就有了底气。孔子不但是中国人,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国的,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还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现代版,看到了精忠报国的现代版,他们有名有姓,有脸有面。

此刻,我更加笃定,只要我们把根留住,只要我们回到根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春来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里。

乡愁中的传统,传统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如何记住乡愁

时下,“记得住乡愁”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大规模推行城镇化的同时,如何留住乡村肌理,如何传承民间的记忆,对于规划者和普通人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联想到最近另一句流行语“时间去哪儿了”,我们更可以真切感受到整个社会的一种焦虑,一种在巨大时代变革和急速生活节奏中难以寻找稳定心灵的焦虑。

无论是“记得住乡愁”还是“时间去哪儿了”,都在表达一种心理,即对变化的不安和对未来的不确定。只不过,前者指向空间的转换,后者则指向时间的流逝。或者说,前者的目的是回到家乡,后者的目的是回到过去。

乡愁和怀旧诉说的是同一件事,在英文表达中可以明确体现出来。英文单词Nostalgia是乡愁、怀旧的意思,这个单词由两个希腊语词根构成,nostos对应“家乡”,而algia对应“怀念”。但希腊语的词根并不意味源自希腊。实际上,这个词是瑞士的医生侯佛(Hofer)在其1688年的一篇医学论文中创造出来的。为什么是医学论文?因为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乡愁、怀旧是一种疾病,必须通过医学的方式进行治疗。

这种认识并非毫无缘由,当时欧洲大陆大小战争很多,许多士兵由于思念家乡,无法集中精力在前线对抗敌人,大大影响战斗力。因此,这种乡愁病,成为医生们研究的对象。

300多年过去,乡愁早已不是一种病,甚至成为诗人和哲学家们表达自己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乡愁也不仅停留在空间维度,更扩展到了时间维度上。撰写《怀旧的未来》一书的俄裔美籍学者博伊姆(Boym)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导致人们越发怀念过往的慢节奏生活,以及越发怀念并需要社会的内聚力和传统。社会学家戴维斯(Davis)也认为,在充满不确定的变动和断裂的过程中追寻一种稳定与持续的力量,是人们怀旧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已经更清晰地认识到事情的本源所在:乡愁、怀旧行为本身不是疾病,导致人们乡愁、怀旧的大环境,才是需要思索的对象。我们是否太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无序发展所带来的人们心理认同的紧张?我们是否太过描述都市水泥森林的繁华,而忽视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原乡传统?也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质疑声中,“记得住乡愁”能够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时间去哪儿了”能够迅速引发社会的共鸣。

虽然这种乡愁、怀旧的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认为,如果对这种力量使用过度,也会导致负面结果。一个人的nostalgia虽然不是病症,但一个社会过于沉迷于nostalgia,是一种社会的病态。

对乡愁、怀旧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按照博伊姆的分类,怀旧分为修复型怀旧和反思型怀旧。修复型的怀旧者认为旧的时代好于当下,所以要回到过去。这种类型的人走到极端,便是要对已经因种种原因废弃或消失的古迹进行复原。我们已经看到太多以崇古为名大肆修建仿古建筑的例证,但是,“乡愁”不是这样记住的。

反思型的怀旧听起来理性一些,这类人更强调对旧的“怀”,不追求回到过去,而是追求一种怀念过去的徘徊感:“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斑斑锈迹上、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的时间的梦境中徘徊。”但反思型怀旧走到极致,便是对历史的滥用,使整个社会弥散着一种失落和挫败感。这类人会走向进步的对立面,将任何合理的变化和发展都视为敌人。他们不需要回到过去,他们索要的是将时间停止,将时间凝固。

“记得住乡愁”,犹如开启了一扇大门,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变迁大潮中,未来具有了更丰富的可能性。但是,只有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过往,人们才会为乡所愁。从这个角度而言,“记得住乡愁”存在着语病。因为乡愁是一种怀念故乡的情感,我们要留住的不是这种情感。我们的目标不是在城市面对故乡的寥落捶胸顿足,而是积极留住故乡文化脉络中的美好。

所谓“时间去哪儿了”更是如此,时间既无法回溯,也无法停驻。浪漫主义的怀旧情结可以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之中。但是,当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那种浪漫的忧伤便不再美丽。适应变化是人应具备的素质,否则就如博伊姆所说:“对于家乡的思念收缩成为对于个人自己童年的思念。与其说是对于进步缺乏适应,不如说是‘对于成年人生活的某种不适应’。”

上一篇:冷战歌词(冷战歌词tizzy下载)
下一篇:梭怎么读(梭怎么读 什么意思)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