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梁冬对话徐文兵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梁冬对话徐文兵第二季在线收听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2019-08-17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力量(12)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
- 2、2019-07-27 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力量(5) 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
- 3、2019-07-25 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力量(4) 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
2019-08-17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力量(12)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
第十二章 大多数的人都是死于内心的忧患
一、找对自己的好风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
1. 圣人的层次稍差,他就学得乖巧,他改变不了自然,就顺应自然。他去找适合自己呆的地方,即“天地之和”的地方。
所谓“天地之和”就是说天气下降为雨,地气上升为云,圣人会选择去这种四季分明、既不大旱也不大涝的地方呆着。同时圣人还会选择人和的地方,是因为圣人不具备真人影响天地变化的能力,所以他就需要躲开这种战乱、危乱的地方。
以上为广义的“处天地之和”,就狭义而言,也就是古代的风水之说,是指要应时而动,顺天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居处。
其实风水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风水师可能没有改变环境,但却通过一些风水理论改变了你的心理。所以,我们应该把风水学当成一种人与天地结合在一起的心理学、环境学。
2. “从八风之理”就是指地理环境。八风之理是让我们看一个地方的风气,“八风”是东、南、西、北再加上四个夹角。圣人可以看风向和风气如何,古代的人有一种望气的学问和本领。比如外国领导人来检阅我们的三军仪仗队,他们看的到底是枪,还是炮?都不是,他们看的是整个军队的气势,也就是看部队的士气、精神、风貌和气概。
3. 圣人还会顺合于风的变化。敏感的人尽管没见到树叶、烟囱或者旗幡动,他也能感觉到那种能量的流动,他也是在想如何做到“顺”。
4. 处于任何环境,都有那股影响人的“气”的存在,具有美好正能量的“气”才能让你交到好运。
5. 做医生时间久了,眼睛比较毒,上下一打眼就能感觉到很多东西。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历练,当你达到了“敦敏”的程度时,别人感觉不到的东西你也能感觉到,而且这种“敦敏”是健康人的“敦敏”。好多人是病了、疯了才有那种异于常人的能力。
6. 公司招聘员工,有的人是带着一种杀戾、暴戾之气进来的,你公司要招到这种人就倒霉了, 他的那种能量总要找机会爆发的,只不过现在用意识强行压着。
二、清高不了,就干脆低级趣味——“适嗜欲于世俗之间”
1. 我们现在应重拾传统文化,好好认识汉字。
“山”的反义词是“谷”,所以“仙人”的反义词就是“俗人”。
2. “至人”是“去世离俗”的,离开喧嚣的红尘,到清静的山上去待着,呼吸精气。而“圣人”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的爱好,好喝杯小酒,也可能抽一袋旱烟,也喜欢听个京戏,听个昆曲等等。所有作为人的那种爱好圣人都有,他绝对不把这些摒弃了。所以,“圣人”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踮踮脚后跟儿,没准就能够得着这种境界—— Enjoy your life.
三、不良情绪会消耗掉你很多精气——“无恚嗔之心”
1. “恚”,就是心里面充满了愤怒的那种状态。“嗔”,就是生气以后瞪大眼睛的样子。“恚嗔”是怒气的开始,“怒”,是憋着怒气,怒气喷涌而出则叫“愤”。
“恚嗔之心”,就是当你有求于外界而来的。道家讲的是内求,要独立,这种独立包括靠自己谋生,不依附于任何人;其次就是经济上的独立;第三,还要达到精神上的独立。在独立不求人的情况下,你就不会产生这种恚嗔之心。相反,如果你不独立,没有这种浩然正气的话,你就会产生埋怨、怨恨或者是愤怒等不良的情绪。请记住,不良情绪会消耗掉你很多精气。有的时候你以为发怒可以伤到别人,其实伤的是自己。
2. 为什么会发怒?因为想不通。想不通的人才会生气,生气的人只想着这件事为什么会这样,却不想想这件事为什么不这样。
任何事情发生了,都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把可以理解放在第一位,可以接受放在第二位,然后淡然一笑,坦然面对,一切不快就过去了。
如果境界再高一点的话,可以小手指轻轻一拨,化害为利,那就是真人的境界。
四、修行要在红尘中——“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
1. “被服章”,后来考证是一个错解,夹在了“行不欲离于世”和“举不欲观于俗”之间。暂且删去。
2. 所谓“行不欲离于世”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隐隐于市”。真正的圣人不会跑到山里面去修行,而是在红尘修行。有的人虽然在山里修行,但心里想的仍然是红尘世界;有的人虽然入世,生活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但他们在做一些利己、利人的事情。
3. “举”是抬头;“观于俗”的“俗”说的是广大劳动人民,不是巫,不是有沟通天地鬼神本领的那种有高级智慧的人。“俗”是广大劳动人民遵循的那种朴素的生活风俗习惯。
圣人能接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能融入这个社会,还跟大家一块生活工作,但是他的个人爱好、修为,可能和老百姓还是有点区别的,不可能完全跟众人一样。
4. 圣人的身体在民间,灵魂却在高处。大俗和大雅其实是可以和谐统一的。
五、想不开的人叫“愚”,想不通的人叫“患”——“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
1. “外不劳形于事”,就是只不会为某件事把自己的身体搞得很累。“劳”是指工作的过头、过度了,身体筋疲力尽的状态。圣人绝对不会为某件事奔波劳累的吐血。
2. “思”是既动脑又动心。动脑是理性思维,动心是感性思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多动脑子少动心,脑子是冷静的,心是热的,任何事情来了先用理性的分析去考量一下。“思”是自己的心和脑在循环,是考虑自己。
“想”是想别的,外面的事情。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可以说“我想你”,但不能说“我思你”。
3. “我思故我在”,精神内守,反思自我内心我才存在,否则我就不存在,所以经常要保持心和脑有个交流,脑髓化成了肾经,下降到丹田,化成了圣器,顺其自然,反到心里面化成了心神,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叫“思”。
4. 想不开的人叫“愚”,想不通的人就叫“患”。“患”就好像心上面堵了一串儿东西,想不通。
5. 思想之患开始是个无形的存在,是个念头,时间长了就开始有气变成气郁了。
气郁时间长了,身体就开始有结了,成了能摸到的有形物质,可能是个良性的瘤,以后可能变成一个恶性的肿瘤。
人的疾病从哪儿来? 都来自于内在的“患”。我觉得现代人被病毒细菌杀死的少,而被这种内在的结患杀死的多。
6. 很多人想不开,其实真的不是道德问题,而关键在于智力和慧力的问题,他不明白这个事,明白了就不会天天那么瞎折腾了。
2019-07-27 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力量(5) 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
2019-7-27日:
第五章 活出质量来
一、不能纵欲,不能让神从眼睛里跑掉——“嗜欲不能劳其目”:
1、“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其实是对“上古天真论”第一段的一个总结。这句话的由头就是黄帝问岐伯说: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可为什么现在的人不到五十岁就动作皆衰了。在这里,黄帝看到的是表面的东西,一是寿命短——半百;二是肉体的功能衰退——动作皆衰。岐伯不仅关注到了生命的量的问题,还关注到了生命的质,所以,他提出尽其天年是120岁,并且强调人要活得愉悦,如果自己的欲望满足不了,心愿实现不了,总是很压抑、很扭曲,那么你就会痛不欲生,活着还不如死掉。
2、“欲”字,一个“谷”,一个“欠”,山谷挖下去需要填满填平,所以,欲是渴望被充实和满足。但是,我们要学会既不去放纵也不去压抑它,因为,当它被压抑的时候,会从另一个渠道表现出来。比如,一个人饿了好多天,他就会走两个极端,一个是饥不择食;另一个就是吃个不停,这两种表现都是饥饿的欲望被压制以后出现的一种变态反应。而这种变态反应称之为“嗜欲”,“嗜”是指过分地喜好,或者说是特殊的爱好。
“嗜欲不能劳”后面为什么要加个“其目”呢?本来欲是不动心的,但是变成了特殊的爱好后,就开始动心了,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动了瞳孔会散大,这种状态叫出神,因此,“劳其目”之后就会“伤其神”。
3、那些一直盯着电视、电脑屏幕的人,其实都是处于一种半疯的状态。
二、动什么不要动心——“淫邪不能惑其心”:
1、“淫”,本来的意思是过分。中医把这个过度、过多的外界气候的变化叫做“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这里不是说刮风、下雨就会致病,而是指外界的变化太剧烈,你的自身抵抗能力太差,这样才会得病。后来这个“淫”专指性生活过度。
“惑”的意思是不确定。“四十不惑”,过了四十岁人就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了,该找什么样的女人了,能够定下来了。“惑其心”,通俗地讲就是“挑花眼了”,现在面对诱惑不动心、很坚定了,这就叫“不惑”。
一个人只有曾经经历了很多事情,看过无数的曾经沧海之后达到的“定”,才算是真定。
2、经历了“欲”以后达到大彻大悟大定境界的人,身心健康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就叫“淫邪不能惑其心”。如果像有强迫症的人,常常反复考虑,前思后想、左思右想,最后还是拿不定主意,患得患失的,这就是“惑”,定不下来,其实这是身心两方面都不健康的表现。
三、大多数人都可以分成“愚、智、贤”这三种——“愚智贤”:
1、“愚”,就是心思、心情或者想法陷在一个角落里出不来,想不开而钻牛角尖,也就是思维一根筋。比如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还说自己头不够硬,还要撞的人。
“智”,比较聪明、通达的人,知道有形的物质的变化,他们比“愚”的人要开放、通达一些。他们看到这条路不通,就选择其他路去走了。
“贤”,是指开了慧的人。“贤”比“智”层次要更高一些。比如下盲棋,没有棋子、没有棋盘照样下,而且一步不差的人,这就叫“贤人”。
四、累是因为把物质看得很重——“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1、“肖”,是一个通假字,通“屑”。“不肖于物”本意是“不屑于物”,也就是对物质、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会把它们看得很重。
“惧”的繁体字是“惧”。当小鸟停下来,头来回地看,眼睛瞪得大大的,那种状态就叫“惧”。它是一种受到了例如惊、吓、恐刺激以后表现出来的目瞪口呆,或者是双目圆睁的状态,总之就是触动到你了。
“恐”,是上边一个“巩”,下边一个“心”。“巩”是指拿绳子捆东西,以前专门拿的那种叫做“韦”的牛皮绳,而“韦编三绝”是指以前的书都是竹简,将竹简穿起来的牛皮绳就叫“韦”。所以,“恐”就是指你的心好像被绳子勒紧了,提溜起来的那种感觉。
“合于道”的意思与“天人合一”相同。天地变化叫“道”,所谓“合于道”就是说你的所做作为符合天地自然的变化。
2、无论我们是愚人、智人或者贤人,都应该不屑于物也不惧于物。我们生活在这个物质的社会,我们需要它们,但是不能让它们过分地纠缠你的内心,所以,真正开慧不是靠读书,而是靠脑子里本身所固有的东西,修炼精通了就好像电磁波一样,啪一下接通了,这叫“慧然独悟”。
五、有德者必有所得——“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
1、“德”,双人旁,底下还有一个心。那些用心去体会天道的变化、做事情符合天道的人,被称为有德之人。有德者必有所得。
真正有道德的人其实还是要有智慧的,自己不累,大家也不累,在人群当中都不难受。
六、人有没有“智”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慧”——“德全不危”:
1、人有没有“智”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慧”。比如以前的老人不识字、没读过书,但是人家带孩子就认准一句话“若要小孩安,三分饥和寒”。这种拉扯孩子的方法是符合天道的,这就叫“德全”。
德全,是指除了做的事情符合天道,还有尽可能全面掌握天道,一直做符合天道的事情,这样的话才能“不危”。
“德全不危”,一句话概括了我们想养生、想健康、想长寿、想生命活得有质又有量的问题。
2、背道或是对天道了解得不太全面,叫“缺德”;不知道天道,叫“无德”。
七、取名字也要符合天道:
1、姓和名都不能选,这是你生下来定的。但是一般上学弱冠以后,可以给自己取个字,这个“字”你自己可以定。
2、在古代,只有父辈或者长辈可以指名道姓地叫你,平辈或者晚辈只能称呼你的字以表示尊敬。
3、人是在变的,他在一个状态下是那个人,他过了这个状态则是另外一个人,我们不能拿一个字或者一个名来概括一个人全身。
4、有的人是以名闻名;有的人是以字闻名;有的则以号闻名。
八、人活着随时都可能“危如累卵”:
1、“危”,是象形字,上面是一个人在悬崖边儿上那个状态,让人一看,悬了,没准要掉下来,所以,有一个成语叫“危如累卵”,就好像把鸡蛋一个个摞上了。
在实习的过程中,才发现人活着是这么的脆弱,这么“危”,所以,生而为人真是一件天大的幸事,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善待心灵,好好养生。
2、黄泉路上无老少,小到几个月的婴儿,大到青壮年,说死就死。
九、别人能伤害你,是因为你本身有能被伤害的地方:
1、一个德全的人,或者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是内求的人。他不会借助于外力,对别人的行为没有仇恨的感觉,也不期望别人给他什么,因此他不会怨,所以,你也伤害不了他,也就是说,如果你被别人伤害了,是因为你本身有能够被伤害的地方。
家里没有内鬼,招不来外贼。只有内心有那种自我厌恶、自我仇恨的因子,别人才能伤害到你。
2、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自己活得舒服以外,还会让跟他接触的人同样感到舒服。
第五章的感受及问题: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这一章节感觉讲到了一个“度”的问题。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度是质和量的统一的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而量变和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没有掌握好适度的原则,就有可能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
如同社会市场,如果生产者过于贪婪,生产的东西过多,导致供大于求,就会导致一批自利的消费者不买或少买,于是,就会迫使生产者停产;相反,如果消费者过于贪婪,无节制地进行消费,从而导致产品短缺,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那么,随着而来的价格上涨,吃亏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如此看来,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生存的一套法则,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天地间的变化规律行事,懂得节制,守住本心。
2019-07-25 上古天真论——天真的力量(4) 徐文兵、梁冬对话《黄帝内经》
2019-7-25日:
第四章 怎么才叫活得舒服
一、不纠缠过去,不幻想未来——“志闲而少欲”:
1、“志”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对过去的记忆。比如,写日志,就是记载过去发生的事情;或者每个县都有“县志”,也是记载这个县的风土人情。所以,“志”的第一个含义叫“记忆”,中医的五行理论讲“肾主志”,就是说肾对人的记忆力起作用。
“志”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对将来的图谋,比如说“志向”,就是指你将来要干什么事情,这个“志”不是指当下。
所谓“志闲”,就是让你把对过去那种沉重的记忆放一放,不要老纠缠于过去,特别是那些不好的事情或者是很牛的事情,正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因此,《黄帝内经》告诫大家,想身心健康,活得愉快一些,就要把过去和将来的东西都放一放,认真面对现在的生活。
“少欲”就是“恬淡虚无”的“淡”。如果人没有七情六欲,会活得不像个人,但是欲望是可以在控制范围内的。可是现在很多人,放纵自己的性欲、食欲、放纵自己追求刺激快乐的欲望,把自己闹得很崩溃。
二、心安是最好的活法——“心安而不惧”:
1、“安”,就是把弱女子保护起来。对于我们的“心神”也应该有这样一个庇护场所,中医叫做“心包”,亦称“心主”,它负责守卫心神的安全。“心包”把“心神”保护好了,人就没有任何害怕的东西了,就“不惧”了。这个时候,人就处在了一种身心健康的状态。“心包”这个词在西方叫做pericardium,是指包裹着心脏周围的那些脂肪或者是这种膜类的东西。
2、肉质的跳动的心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它里面寄居的精神层面上的“心神”,也可以称为“心”,所以那些带“心”字边、“心”字底等的汉字,都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想活动。
那么,“心神”的“心”到底在哪里呢?“神”又在哪里呢?其实就在我们的胸腔正中。这个地方两侧各有三个穴,分别叫做“神封”、“神藏”和“灵墟”。当我们碰到陌生人觉得不安全,会不由自主地把两个胳膊交叉护在胸口,为什么?就是保护自己的“心神”不受伤害。而当我们碰到自己相信的、亲爱的人就会张开怀抱,这叫“心安”。
我们熟悉的事情背后,其实都有它繁杂的逻辑,可能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是,自然会给我们一种方法和程序,让我们懂得保护自己。
三、如何才能做再多事也不“倦”——“形劳而不倦”:
1、“厌”和“倦”不一样。“厌”是太过分了、腻了的意思。“天厌之”的意思是“老天爷会对我不满,会惩罚我。”
“倦”,肌肉开始痉挛收缩,卷起来了就叫“倦”。
“形”,我们的肉体,包括四肢,当其用力、工作的时候不要超过极限。这种极限的表现就是抽筋。
“劳”的繁体字为“劳”,上面是两个“火”。正常的规律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是,如果你晚上还加班加点,点灯熬油继续用力的话,那就叫“劳”了。
“形劳而不倦”的意思就是说晚上工作不要过度,因为晚上是睡觉的时候;另外,不要累得抽筋。但是,现在很多人倦了以后并不休养,而是吃兴奋剂壮阳剂再去“劳”,最后就太累了。
四、想要健康,一要有力气,二要通畅——“气从以顺”:
1、什么叫“顺”?比如,吃东西是往下咽的,食物经过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最后通过直肠拍出来,这就叫“顺”。但是,一吃东西就噎得慌,咽不下去,这就叫“逆”;吃进去打嗝,不舒服,“哗”一下全吐了,这也叫“逆”,中医也称“倒仓”;还有某些女孩子来例假的日期,出现的“倒经”(从鼻子出血),也是“逆”。
气血“逆乱”的另外一个表现是“四肢厥逆”,就是跟人一握手,对方发现你手冰凉,俗称“鬼手”。这种“逆”,也是由于气血到不了末梢肢节造成的,这种人就是属于“不健”、“不康”。
“不健”就是没有力量,没有气,走不了那么远;“不康”是说气在往末梢走的过程中被堵住了。好比冬天的暖气,没有好好烧属于没有气,叫“不健”;好好烧了,但是暖气管中间堵住了,这叫“不康”,不通畅。因此,“健康”一是要有力气,二是要通畅。
2、何为“健康”的企业?首先,执行到位、执行力强就是“健”;其次,内部沟通的顺畅就是“康”。所以,健康的企业就是指具有执行力,并且能够上传下达、左通右通。
3、“气从以顺”讲的就是:第一,要有气;第二,气要顺。要让气顺着经络走,而不是戗着走的;如果走不通了,要帮它一把,而不是往回推。
五、我们现在的痛苦都来源于“意淫”——“各从所欲”:
1、“各从所欲”是道家的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因为每个人有天赋不同的身体,有不同的气血,有各个发自内心的不同想法,所以,不是大家追求某一个共同的欲望。而“各从所欲”是有前提的,就是“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发自内心的那种欲望,才会“皆得所愿”,即得到满足,这才是最理想的生活。
最人性的生活是首先要尊重现有的欲望,然后用后天的意识去满足它。
2、我们现在都是意淫,想自己理想的东西,然后强加于别人。人家本来不想要这个东西,很痛苦;你却觉得别人不接受你,也很痛苦,最后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六、“欲”是本能的需要,“愿”是精神上的追求——“皆得所愿”:
1、“各从所欲,皆得所愿”,“欲”字没有心,它是身体的一种本能需要,比如饿了要吃东西,是本能的身体发出的信号,和动没动心没有关系。我们常常说要满足人的温饱,其实就是满足最基本的欲望。
“愿”的层次就高了,它里面含“心”,它脱离了物质层面,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比如宗教中“皈依”这种“愿”,就是普度众生,以天下为公,层次更高一些。任何上层建筑,都要有物质基础。
七、吃什么不要紧,吃饭的心境和环境最重要——“美其食”:
1、“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几句话就是道家或中医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类似老子强调的“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每个人都过着自己追求的那种幸福生活,也不会互相干扰。
2、“美其食”,是一种主观感觉,就是吃美了。这种主观感觉会因时因地而不同,强调的是最后人和食物合二为一产生的效果,所以吃的时候要讲究心境和环境。但是,现在很多人吃饭已经不是吃饭,而是机械地往嘴里面塞东西。
八、只有把内衣穿好了,人才能真正舒服——“任其服”:
1、“任其服”的“服”是穿着打扮的意思,“任”是穿着随意的意思。“任其服”就是指穿的衣服要自己觉得合体合身,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
“衣”和“服”不一样,“衣”是外衣,“服”是内衣。人们常说你服不服,其实古意是说你穿的内衣贴不贴身,因为只有把内衣穿好了,人才能真正舒服。
2、很多人问什么叫好老婆?好老婆就像一件贴身的内衣,你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但是却很舒服。如果什么时候你感觉到内衣的存在了,就是出问题了,因为不服了。
九、入乡不随俗,注定会倒霉——“乐其俗”:
1、 “俗”,就是当地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常说“入乡随俗”,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就要了解人家的风俗,遵照当地的生活习惯。如果破坏了这种习惯,就会要倒霉。
2、我们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不是用来打仗,而是用来放烟花、炮竹的,是用来做喜庆事儿的,这就是我们的“俗”。而现在过年没有了鞭炮声,也就少了很多喜庆的气氛。
十、各吃各的饭,人就舒坦了——“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1、“高下不相慕”,首先是说,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下的区别;第二,就算树立了高下的标准,我也不羡慕、不嫉妒、不攀比。
道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道家认为人跟人没有可比性,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但是,儒家会提出一个标准,分出圣、贤、聪明或者愚笨,用于衡量人。这样做其实是抹杀了人的天性和本性,湮没了很多人与生俱来的独特优势。
“其民故曰朴”的状态就是返璞归真、朴实自然的状态。
十一、气场弱的人都喜欢裸露:
1、中国是一个文明的国家,在古代将贴身的衣服叫“服”,外穿在上面的叫“衣”,下面的叫“裳”,即上衣下裳。而现在很多人将内衣外穿,不仅是把传统文化丢掉了,也让思维和习惯都混乱了。
2、气强的人,也就是感染力比较强的人,一般都把自己包裹得很严实,因为他的那种感染力是可以自然流露出来的;但是,那些气场弱的人,会通过裸露的方法,比如穿低腰裤来吸引别人的目的,其实这是一种动物的本能。
第四章的感受及问题:
怎么才叫活得舒服?
在《娱乐至死》中有一段讲到:“任何传统的宗教仪式都要求,举行仪式的地方要具有某种程度的神圣性……一些行为规范是必须遵守的,例如,在这些地方不能吃东西或闲聊,必须戴上无檐便帽或在适当的时候跪下,按要求无声地静默。但在看电视宗教节目时,我们通常不会遵守这些规范……我们吃东西、聊天、上厕所、做俯卧撑或做其他习惯做的任何事情。”
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孩子从小一定要立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们被教育说在吃饭的时候不能说话,吃饭就要好好吃饭,其实这背后孕育的含义应该是说:一个懂得守规则的人,也会是一个有公德心、有素质、有教养的人,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都会有很清晰的认知和评判标准。而一旦人的内心没有了规矩这个概念,那么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就会肆无忌惮地释放出来,如果人人都不想遵守规则,混乱的局面层出不穷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一个人要想真正活得舒服,就要懂得学会给自己设限,比如看到好吃的东西,依然要能够克制住内心的欲望,否则,当你把裤带放松到最大限度,看似是获得了口福的舒服,但是接下来你可能就丧失了走路的自由……因此,当你懂得约束自己的某些行为的时候,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活得更心安、更通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