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恶(人之初性本恶是谁说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人之初性本恶是谁说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人之初,性本恶 什么意思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人之初性本恶,以及人之初性本恶是谁说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人之初,性本恶 什么意思

是荀子的警句

几千年前,荀子一语道破:人性本恶!

自私、懒惰、暴力、虚荣、僭妄、执拗、空想、自满、奢侈、妒忌,轻率、虚伪、自相矛盾、贪婪好利,好标新立异……这就是高等级的生物——人类。

同床如白登单于,在旁如亡秦赵高,父兄如解印姚崇,养泱如白帝刘备,民荫如窃符信陵,流行如成虎魏王,威强如刺秦荆柯,八方如奸佞秦桧。韩非子目光犀利,不务空谈,可谓睿智。

“人之初,性本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人类内心美好愿望的寄托。矛盾的观点,事分善恶,人类无法回避自己的缺点。其实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只是一味虚妄,非但不承认自身的缺点,反而冠冕堂皇的为之辩护,亲手把自己推进了“人本恶”的深渊。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名言吗,我且问你?

追溯“人本恶”之源,首先就是欲望。弗洛伊德曾说:“我们做任何事,都是起自两个动机:性的渴望和做伟人的欲望。” 事实上,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想得到下面的东西:⒈健康和长寿⒉美味可口的食物⒊睡眠⒋金钱和物质享受⒌今后的命运幸福⒍性的满足⒎子女的成材成器⒏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所以存在生成为 “恶”的可能;原因可能是自己主动造成,也可能是别人利用自己的欲念达成他罪恶的目的,使自己的这种潜伏的“恶”成为现实。

由欲望衍生出来更具社会色彩的便是利益。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永恒的,其一是运动,然后就是利益。如果说欲望尚有好坏之分,那么利益就是一个纯粹的中性词。人类所有的缺点均来源于利益,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去否认自身的缺点,相反,正是为了欲望的满足和对永恒利益孜孜不倦的追求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试问,谁不自私,谁无恶念?趋利避害乃自然法则。可恶的是,为了自己的虚荣心,虚伪的人类始终狂妄自美!人类永远也无法逃脱自己编织的牢笼!

人本恶,因不在恶,在于不识恶。

“人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敢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误。“人们总是这样教育下一代。

…… ……

“人之初 性本恶 ”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人之初其实说的是初之人,也就是原始社会,自然环境下的人。那时候生存是第一位的,为了生存,人都会不惜一切,杀戮,掠夺、和自私。这样的环境下,人性无法体现,只有纯粹的生存动机,所以现在看来很“恶”的事,在那种环境下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一说,人和人在最开始是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的,彼此都会以最“利己”的方式行事,所作所为都会体现出“恶”的苗头,是后天产生的“善”才解除了恶造成的影响。

拓展阅读:

性恶论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恶的道德价值,战国末荀子倡导这种理论。性恶论以人性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以人性向善,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者既相对立,又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人之初,性本恶。

孟子,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孟子

                                                                            荀子

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从心理学上来说,倾向于荀子这一方的观点。

人之初的确是性本恶。

刚出生的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是以动物的本能来生存。

饿了就嚎啕大哭,困了就睡觉。

有人说这不是正常的吗?

为何还会给刚出生毫无认知的婴幼儿挂上“恶”的罪名。

小妖会根据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给大家解释。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弗洛伊德。

他将构成人的机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受任何物质和社会的约束,属于人格结构的生物成分。

                                                                             自我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通过考虑情境现实性,控制本我盲目的冲动,调节本能与环境的关系,负责本我、超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属于人格结构的心理成分。

                                                                            超我

超我代表社会的理想、价值观,尤其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对个体行为的好坏与善恶有着道德规范的限制,通过抑制本我的冲动,说服自我以合乎道德方式来取代现实的目标,属于人格结构的社会成分。

人刚出生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格结构,也就是本我。婴儿看到什么东西会直接伸手去拿,不管是属于谁的东西。

本我完全隐藏于无意识中,大部分的本我冲动与性和攻击有关。事实上,人们常常无法察觉到本我。

婴儿的行为都不会有任何约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当一个婴儿拥有一副强有力的身体,那么它对这个社会是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的,因为他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生命的初期,随着婴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格结构的第二部分---自我,开始发展起来。

自我不仅仅控制本我的冲动,还会以考虑后果的方式,尝试着满足本我的需要,以减轻本我需要没有被满足的紧张感。

婴儿通过到父母的碗里抓取食物来减轻紧张状态。逐渐长大后,他们懂得了社会的规定和约束,虽然饿的时候本我的冲动会驱使他去获取食物,然而自我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当的。

本我想要造成恶,自我便会在关键时候印制这种本能的冲动。就像是拉住一匹脱缰的野马。

超我在儿童5岁左右,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超我,开始形成。

也就是有原则、善恶、羞耻感等更多符合成为人的特质出现。

人之初,性本恶。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后天的学习环境中学会“善良”,懂得“爱”。

小妖ps:婴儿之所以可以让他“作恶”,是因为他对于我们没有致命性的危险性,并且是可控的,我们的社会文明可以对他进行改造、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公众号ID:心理小妖精

微信号:hy13037818802

人之初 性本恶 全文!

全文:

人之初 ,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

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白话译文: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

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荡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

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赵国荀子的《性恶篇》。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固有《性恶篇》,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的思想。

“人之初,性本恶”是战国时期荀子的观点,出自于《荀子·性恶》。《荀子·性恶》中的原句:

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白话译文: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扩展资料: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人之初性本恶是谁说的?

人之初性本恶是荀子说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扩展资料:

社会影响: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其实,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

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孟子的学说是以性善论作为开端的,但是却以诋距杨墨作为结束。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性恶论并非一定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冯友兰先生说: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

“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

“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

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上一篇:动次打次(动次打次架子鼓打法)
下一篇:云麦体脂秤(云麦体脂秤app下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