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遂古之初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是什么意思?
- 2、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
- 3、求屈原天问原文及其翻译
- 4、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 5、【野生小科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 6、屈原的长诗《天问》原文是什么?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是什么意思?
出处:天问
屈原〔先秦〕
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译文: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
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
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
赏析:
《天问》是屈原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
遂古之初 谁传道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论哲学与民族精神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静,智者动。这就像是哲学。哲学充满了思辨,理性的论证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灵光。如一泓清泉,清澈甘凉,可拨云见日,揭示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真理奥妙,哲学又像一座大山,庄严而又沉稳,恒久地审视着万事万物,自然的运动变化,社会的更替发展,芸芸众生的匆忙脚步。他有博大的胸怀,带领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一个个矛盾的对立面被一一破解,在错综复杂中抓住了内在本质。 哲学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从何而来,向何处去的生命轨迹。它探寻的是一条不曾有过的领域,这片领域如同镜子一样与现实有着相似性,又有许多对立面。通过镜子看见了自己的面貌;通过镜子看清了自己的内心。哲学,如同一面镜子,反观自身,审视自身。哲学又如一面汪洋,浩瀚无边,博大精深。眺望它,会发现你站在高山之巅,山下的万事万物,代表着一些具体的学科门类,它的融进这一件件具体的事物中,却又能脱胎升华出来,一层层地抽丝剥茧,直至显露出它们的核心,以及它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先以最微观而富有洞察力的思维,敏锐地直觉,严密的推理,在一个个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找到了它们的内在次序,然后从宏观的层面加以推演,这种推演可以向四面八方拓展开去,滴滴细流汇聚起来,成为蔚为壮观的海洋。 哲学是构建宇宙的过程,它在对宇宙进行解释,用理想化的猜想来构建心目中那完美的精神家园。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充满了宇宙情怀,哲学有着无尽的时空,在我们的民族精神世界里开天辟地;而亘古而来的民族精神,也让中国哲学向太极图一样,流转得古色古香,幻化出勃勃生机。 《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充分体现了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拼搏精神。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唯有自强才能创新,开拓出一片新天地。体现了民族精神中的强大生命力,这深深地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五千年华夏文明一脉相承,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抗争,故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从天地中获得力量,一种执着和信念,可惊天地,泣鬼神。自强不息中,造就一个民族坚强的性格,能够团结一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从自强不息发展成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的情操,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以避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而不懈奋斗。当今我们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我们向更高的科学技术高峰迈进;“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的三峡工程;民族飞天梦想得以实现的神舟飞船……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都不断诠释了自强不息这一哲学理念的丰富内涵。 德不孤,必有邻。如果自强不息是动态变化,如同汹涌黄河水奔流向海,那么厚德载物,如同巍巍泰山,承载着一个民族宽广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气度。明德而后止于至善,“德”成为中华哲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种自在了一种自在的修身,而后达到真善美的不断内化提炼净化过程,对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对价值的判断和取向,最终使人达到内与外的和谐统一,内圣而外王。这需要将内心的良好品德激发出来,使品德的修砥可以达到圣人的标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儒家哲学给予民族是积极进取,协调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的有序关系,达到和谐而治世。 中国哲学赋予我们另一种民族精神,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产生与发展与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自然精神融入传统的人文精神中,体现在文学、艺术、建筑园林各个层面。人在自然中需要诗意的栖居,心灵与自然相沟通,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整体,中医就把人体看作一个小环境,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喜怒哀乐疾病等都会对这个小环境形成扰动,所以治病强身的目的就是谨和五味,依序四时,调和阴阳。 同样,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节奏相通,人的精神本质上是自然意志在有机体中的反映和体现。物质决定了意识,意识作为物质运动的最高级阶段,呈现出高度的有序性和自觉性。从何所来,到何所去。人的精神世界处处显现客观的身影,倾向于以一种自然的本源来解释生命和人生的价值。正如苏轼所说: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体现了自然天地的情怀,让人畅望神思,遐想联翩。犹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犹如“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叹惋;犹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顿悟。这种天人合一的理念,正是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它给了民族精神一种智慧,一种灵动,一种如同黄山松顽强扎根与峭壁之上,在一片云雾缭绕中流淌出动人的诗情画意,这是中国哲学带给人的神往之处。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统一的整体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理念是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精神源流之一。看着中国文字,这些都从自然万物的形态中演变而来,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方块字都是微缩的自然景观,形象的再现,似乎都有生命在字里行间活动;在竹筒上,壁画中,卷轴内,铜鼎壁,甲骨面……岁月无痕,当历史跨越了几千年后,这些象形文字还是在跳动,透过漫漫的黄沙,段段的城墙,重新唤起那尘封的时间。 整体观同样也体现在园林建筑上,可以使人发挥无尽的想象力。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构建出自己的精神家园。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厌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居家园林中处处显现出“道法自然”。在依山傍水,绿林掩映中,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中;在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中。 整体性包含在天地境界内,这种境界其实蕴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很多时候都引领着我们的人生态度和生活追求,它使得中国哲学最充满诗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物与我而为一,与自然交流。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上;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我们同自然对话,为天地立心。 中国哲学表现的,是人与天合二为一,人只是自然的延伸,所以民族精神里也就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哲学理念。远古大禹治水,以疏导而功成;战国时李冰修造的都江堰,也是顺应岷江水势,分流之后将其引入农田灌溉,从此成都平原水寒无忧成天府之国,而都江堰工程屹立至今,仍造福与人民。这就是水利工程的顺自然之势以导之,则大业可成。在中国武术中,同样充满了自然的凛冽奔腾之气。一进一退,一虚一实,纵横捭阖,变化万方,疾风迅雷,克敌制胜。人的思想,元气同天地相通,因此人体是一个环境,一个内化的系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整体观顺天地强调的是与时俱进,循自然而变。庄子谈到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透过现象看清了本质,在优美的动作中辟大隙,导大窾,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间。 当自然中国哲学中的这种因势利导不是顺从而是借自然之力为我所用,四两拨千斤,以柔胜刚,使人与自然平行发展,达到和谐的境界。我们民族古老的农业历法,就是根据节气和天文的变化,合理安排农时,达到农业的增产丰收。从另一层面来说,因势利导就是天人合一的具体表现,是变化的不断发展的生活智慧和治国方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心向背对于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顺应民心,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那么在治理国家时就要实行仁政,以道德的感召教化为主,以法制为辅,这也是因势利导,促成人与社会间的和谐。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的观念,基础在性善,本质上是知行统一,道德上内外合一,实现整体的完美,境界上的提升。 民族精神时时闪现着哲理的光辉。哲学是人生态度,是对民族生命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是反观自身,认识理解并完善的过程,是构建精神家园的过程,而这些也都体现在民族精神,民族内涵,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民族精神是非常广泛的概念,一切物质成果无不蕴含着思想的光辉,而人类的一切活动,无不以精神的意欲为指引。有体系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都可称之为哲学,而中国哲学在几千年岁月的淘沙洗礼后,积淀着厚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这与壮丽秀美的山山水水所滋养出的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幅员辽阔的国土所拓展出的磅礴凛然的民族气质,神秘幽远的未知景观所激发出的民族智慧是一脉相承的。 生生之谓易,中国哲学始终充满着昂扬向上的精神气质,但又不是咄咄逼人。它沉郁勃发,含蓄如水,情满意真,仪态万方,神奇诡谲。它不像西方哲学,拉着我们的思维,而是引导竣通的过程。我们生命的泉水沿着它所划出的一道峡谷,一弯月泉,一泓美酒,一缕飞瀑,汹涌甘冽,却飘飘洒洒。它甚至向我们展示的是幅幅“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画,是曲曲“忽闻六月梅花落,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笛声,是阵阵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清风……总是带给我们无穷的想象,无形中拓展了我们的时空。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万物之以息想吹也。在这一阵疾风吹过之后,展现的是一幅令人神往的桃花源之景,一种淳朴高尚的民风,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的大智大勇。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中国的民族精神所焕发出的哲学智慧,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它是中华文明的原初推动力之一,它引领着中华代代哲人志士不断地反思,探寻和发展,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古老民族精神,有着恒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们是原道,是文化的元典,民族精神价值的核心,这充满思辨的东方智慧,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在不断的格物躬行,上下求索中,推动着历史不断前进。
求屈原天问原文及其翻译
天问原文: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椭,其衍几何?昆仑悬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白话释义:
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根本原因?迷迷蒙蒙这种现象,怎么识别将它认清?白天光明夜晚黑暗,究竟它是为何而然?阴阳参合而生宇宙,哪是本体哪是演变?天的体制传为九重。有谁曾去环绕量度?
这是多么大的工程。是谁开始把它建筑?
天体轴绳系在哪里?天极不动设在哪里?八柱撑天对着何方?东南为何缺损不齐?平面上的九天边际,抵达何处联属何方?边边相交隅角很多,又有谁能知其数量?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众星在天如何置陈?太阳是从旸谷出来。止宿则在蒙汜之地。
打从天亮直到天黑,所走之路究竟几里?
月亮有着什么德行,竟能死了又再重生?月中黑点那是何物,是否兔子腹中藏身?神女女岐没有配偶,为何能够产下九子?伯强之神居于何处?天地瑞气又在哪里?天门关闭为何天黑?天门开启为何天亮?东方角宿还没放光,太阳又在哪里匿藏?
鲧既不能胜任治水。众人为何将他推举?都说没有什么担忧,为何不让试着做去?鸱龟相助或曳或衔,鲧有什么神圣德行?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尧帝为何对他施刑?将鲧长久禁闭羽山。为何三年还不放他?大禹从鲧腹中生出,治水方法怎样变化?
傍晚时分雷鸣电闪,想要归去有何忧愁?国家庄严不复存在,对着上帝有何祈求?伏身藏匿洞穴之中,还有什么事情要讲?楚国勋旧军中殉国,国势如何能够久长?悔悟过失改正错误,我又有何言词可陈?吴王阖庐与楚争国,我们久已被他战胜!
环绕穿越里社丘陵,为何生出令尹子文?我曾告诉贤者堵敖,楚国将衰不能久长。为何自赞告诫君主,忠义之名欲更显扬?
《天问》是秦代屈原所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关于《天问》的创作背景和缘由,王逸《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放逐以后,心中忧愁憔悴,彷徨于川泽之间,游荡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苍穹发出呼号,仰面叹息,走进楚国先王的宗庙以及王室公卿的祠堂,看到墙壁上描绘着主宰天地山川的神灵。
画面瑰奇美丽,形象神奇怪异,又有描绘古代圣君贤王行事的图画,于是在墙壁上书写了文字,以抒发心中的愤懑之情。楚人哀叹屈原的不幸命运,将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即为《天问》。后人对此说表示怀疑,如王夫之就认为是屈原为讽谏楚王而作。
周显王三十九年(前330年),屈原居乐平里。自幼嗜书成癖,读书多而杂,“石洞读书”与“巴山野老授经”当在这一年。
周显王四十年(前329年),居乐平里。屈原虽出身贵族,但因自幼生活在民众之中,加以家庭的良好影响,故十分同情贫苦百姓。从这时起,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周显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军犯楚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居高临下地对青年们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周赧王十九年(前296年),楚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楚绝交。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职,放逐江南。他从郢都出发,先到鄂渚,然后入洞庭。
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屈原到达长沙,在这楚先王始封之地遍览山川形势,甚起宗国之情。
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楚顷襄王六年,秦国派白起前往伊阙攻打韩国,取得重大胜利,斩首二十四万。秦国于是送给楚王书信说:“楚国背叛秦国,秦国准备率领诸侯讨伐楚国,决一胜负。希望您整顿士卒,得以痛快地一战。”
楚顷襄王不忘欲反”的感情,又指出,怀王最后落到客死他国的下场,就是因为“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文章简介:
《天问》是《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其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天问》是屈原思想学说的集粹,所问都是上古传说中不甚可解的怪事、大事。“天地万象之理,存亡兴废之端,贤凶善恶之报,神奇鬼怪之说”,他似乎是要求得到一个解答,找出一个因果。而这些问题也都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许多学人所探究的问题。
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几乎都已讨论到。屈原的《天问》则以惝恍迷离的文句,用疑问的语气说出来以成此钜制,这就是屈原所以为诗人而不是“诸子”的缘由。
《天问》的“天”,颇有指一切法象的意味,与道家的“道”字,《易经》的“易”字,都是各家用以代表这些“法象”的名词。
屈原为楚之宗室重臣,有丰富的学识和经历,以非凡才智作此奇文,颇有整齐百家、是正杂说之意,这样也就很清楚地呈现出《天问》的光辉和价值。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楚辞选之天问(全)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明明闇闇,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惟兹何功?孰初作之?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出自汤谷,次于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鸱龟曳衔, 鮌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伯禹愎鮌,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鮌何所营?禹何所成?康回冯怒,坠何故以东南倾?九州安错?川谷何洿?东流不溢,孰知其故?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堕,其衍几何?昆仑县圃,其居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言?焉有虬龙,负熊以游?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靡蓱九衢,枲华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黑水玄趾,三危安在?延年不死,寿何所止?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闵妃匹合,厥身是继,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皆归射鞠,而无害厥躬。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启棘宾商,“九辨”“九歌”。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浞娶纯狐,眩妻爰谋。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阻穷西征,巖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鮌疾脩盈?白蜺婴茀,胡为此堂?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天式从横,阳离爰死。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蓱号起雨,何以兴之?撰体协胁,鹿何膺之?鼇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汤谋易旅,何以厚之?覆舟斟寻,何道取之?桀伐蒙山,何所得焉?妹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鱞?尧不姚告,二女何亲?厥萌在初,何所亿焉!璜台十成,谁所极焉?登立为帝,孰道尚之?女娲有体,孰制匠之?舜服厥弟,终然为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危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得两男子?缘鹄饰玉,后帝是飨。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帝乃降观,下逢伊挚。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干协时舞,何以怀之?平胁曼肤,何以肥之?有扈牧竖,云何而逢?击牀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竝淫,危害厥兄。何变化以作诈,後嗣而逢长?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水滨之木,得彼小子。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汤出重泉,夫何辠尤?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鼌争盟,何践吾期?苍鸟羣飞,孰能萃之?到击纣躬,叔旦不嘉。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授殷天下,其位安施?反成乃亡,其罪伊何?争遣伐器,何以行之?竝驱击翼,何以将之?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环理天下,夫何索求?妖夫曳炫,何号于市?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天命反侧,何罚何佑?齐桓九会,卒然身杀。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何恶辅弼,谗谄是服?比干何逆,而抑沈之?雷开阿顺,而赐封之?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梅伯受醢,箕子详狂。稷维元子,帝何竺之?投之於冰上,鸟何燠之?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伯昌号衰,秉鞭作牧。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迁藏就岐,何能依?殷有惑妇,何所讥?受赐兹醢,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罪,殷之命以不救?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武发杀殷,何所悒?载尸集战,何所急?伯林雉经,维其何故?何感天抑坠,夫谁畏惧?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初汤臣挚,後兹承辅。何卒官汤,尊食宗绪?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中央共牧,后何怒?蠭蛾微命,力何固?惊女采薇,鹿何祐?北至回水,萃何喜?兄有噬犬,弟何欲?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厥严不奉,帝何求?伏匿穴处,爰何云?荆勋作师,夫何长?悟过改更,我又何言?吴光争国,久余是胜。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望及时采纳!
【野生小科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
屈原的这首天问开篇第一问,就让人们展开了无限的遐想。
我国即将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也用此诗命名——“天问一号”。国航天官方微博称,7月23日中午12时到15时,我国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发射天问一号。
前期推送写过一些关于这次发射任务的小知识:
【野生小科普】火星有什么好玩儿的?
【野生小科普】关于火星
下面对是国家航天局的一篇文章的节选和提炼,讲述火星探测的四大类型任务。
《飞掠、环绕、降落、巡视,一次性把目前火星探测的四大类型任务说清楚》
根据技术发展过程和任务目标需求,人类目前探测火星的任务主要分为四种,分别是:仅惊鸿一瞥的飞掠任务、可登高望远的环绕任务、能观天测地的降落任务、可自由移动的巡视任务。未来还将有第五种:采样返回任务。
目前四种火星探测任务示意图
1. 惊鸿一瞥:飞掠任务
顾名思义,这种任务只是在火星附近飞速掠过,趁着极短的时间抓住一切可能记录有用数据,随后滑入深空。
水手四号和距离火星最近时拍到的火星细节©️NASA
2. 登高望远:环绕任务
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探测器靠近火星后已经可以依靠自身动力制动进入环绕火星的大椭圆轨道。甚至可以在稳定的轨道高度更有效观测火星。
长期环绕可以收集海量数据,丰富对火星的认知。
火星奥德赛号©️NASA
3. 观天测地:降落任务
降落(软着陆)任务的最大优势是能仔细研究火星表面的各种细节,尤其是对水、气象、底部大气、土壤成分、地表地貌、潜在有机物和深层土壤的研究。
火星着陆对技术要求极高,有“恐怖七分钟”的说法(标准的火星着陆过程为7分钟)。
洞察者号着陆器©️NASA
4. 自由移动:巡视任务
巡视器又名火星车,它相比固定的着陆器而言,最大优势在于可以随处移动,意义不言而喻,是近些年火星探测的核心。
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的自拍,为视觉效果机械臂已经抹去©️NASA
完整原文链接:
祝愿发射任务一切顺利!
屈原的长诗《天问》原文是什么?
天问
【作者】屈原 【朝代】先秦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出自汤谷,次于蒙汜。
自明及晦,所行几里?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伯强何处?惠气安在?
何阖而晦?何开而明?
角宿未旦,曜灵安藏?
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
佥曰“何忧,何不课而行之?”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
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
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
洪泉极深,何以窴之?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
河海应龙?何尽何历?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
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
九州安错?川谷何洿?
东流不溢,孰知其故?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增城九重,其高几里?
四方之门,其谁从焉?
西北辟启,何气通焉?
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焉有石林?何兽能言?
焉有虬龙,负熊以游?
雄虺九首,鯈忽焉在?
何所不死?长人何守?
靡蓱九衢,枲华安居?
灵蛇吞象,厥大何如?
黑水玄趾,三危安在?
延年不死,寿何所止?
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羿焉彃日?乌焉解羽?
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
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於台桑?
闵妃匹合,厥身是继。
胡维嗜不同味,而快鼌饱?
启代益作后,卒然离蠥。
何启惟忧,而能拘是达?
皆归射鞫,而无害厥躬。
何后益作革,而禹播降?
启棘宾商,《九辨》《九歌》。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
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
冯珧利决,封豨是射。
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浞娶纯狐,眩妻爰谋。
何羿之射革,而交吞揆之?
阻穷西征,岩何越焉?
化而为黄熊,巫何活焉?
咸播秬黍,莆雚是营。
何由并投,而鲧疾修盈?
白蜺婴茀,胡为此堂?
安得夫良药,不能固臧?
天式从横,阳离爰死。
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
蓱号起雨,何以兴之?
撰体协胁,鹿何膺之?
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释舟陵行,何之迁之?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
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
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
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
汤谋易旅,何以厚之?
覆舟斟寻,何道取之?
桀伐蒙山,何所得焉?
妺嬉何肆,汤何殛焉?
舜闵在家,父何以鳏?
尧不姚告,二女何亲?
厥萌在初,何所亿焉?
璜台十成,谁所极焉?
登立为帝,孰道尚之?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舜服厥弟,终然为害。
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孰期去斯,得两男子?
缘鹄饰玉,后帝是飨。
何承谋夏桀,终以灭丧?
帝乃降观,下逢伊挚。
何条放致罚,而黎服大说?
简狄在台,喾何宜?
玄鸟致贻,女何喜?
该秉季德,厥父是臧。
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
干协时舞,何以怀之?
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有扈牧竖,云何而逢?
击床先出,其命何从?
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
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
昏微循迹,有狄不宁。
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
眩弟并淫,危害厥兄。
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
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
水滨之木,得彼小子。
夫何恶之,媵有莘之妇?
汤出重泉,夫何辠尤?
不胜心伐帝,夫谁使挑之?
会朝争盟,何践吾期?
苍鸟群飞,孰使萃之?
列击纣躬,叔旦不嘉。
何亲揆发足,周之命以咨嗟?
授殷天下,其位安施?
反成乃亡,其罪伊何?
争遣伐器,何以行之?
并驱击翼,何以将之?
昭后成游,南土爰底。
厥利惟何,逢彼白雉?
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
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妖夫曳炫,何号于市?
周幽谁诛?焉得夫褒姒?
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齐桓九会,卒然身杀。
彼王纣之躬,孰使乱惑?
何恶辅弼,谗谄是服?
比干何逆,而抑沈之?
雷开阿顺,而赐封之?
何圣人之一德,卒其异方?
梅伯受醢,箕子详狂?
稷维元子,帝何竺之?
投之于冰上,鸟何燠之?
何冯弓挟矢,殊能将之?
既惊帝切激,何逢长之?
伯昌号衰,秉鞭作牧。
何令彻彼岐社,命有殷国?
迁藏就岐,何能依?
殷有惑妇,何所讥?
受赐兹醢,西伯上告。
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师望在肆,昌何识?
鼓刀扬声,后何喜?
武发杀殷,何所悒?
载尸集战,何所急?
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何感天抑墬,夫谁畏惧?
皇天集命,惟何戒之?
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
初汤臣挚,后兹承辅。
何卒官汤,尊食宗绪?
勋阖梦生,少离散亡。
何壮武历,能流厥严?
彭铿斟雉,帝何飨?
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中央共牧,后何怒?
蜂蛾微命,力何固?
惊女采薇,鹿何佑?
北至回水,萃何喜?
兄有噬犬,弟何欲?
易之以百两,卒无禄?
薄暮雷电,归何忧?
厥严不奉,帝何求?
伏匿穴处,爰何云?
荆勋作师,夫何长?
悟过改更,我又何言?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
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
吾告堵敖以不长。
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
《天问》是屈原所作楚辞中的一篇“奇”文:说它奇,不仅由于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于屈原的其他作品,更主要的是从作品的构思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思想的“奇”——奇绝的内容显示出作者惊人的艺术才华,表现出诗人非凡的学识和超卓的想像力!
何谓“天问”?王逸《楚辞章句》说: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又据传屈原被逐,忧心愁惨,徬徨山泽,过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这种说法虽有一定历史文献的记载及文物可作参考,但未必就是屈原写《天问》的真实起因。
作者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