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自由在高处在线阅读)

今天给各位分享自由在高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自由在高处在线阅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一览: 1、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有哪些?...

今天给各位分享自由在高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自由在高处在线阅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有哪些?

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有:

1、我思故我在,而不是我征服故我在。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证明我自己存在。 ----熊培云

2、在伽利略因为“害怕皮肉之苦”而选择妥协后,他的学生安德雷亚怒气冲冲地质问他,“没有英雄的国家真不幸!酒囊饭袋!保住一条狗命了吧?”而伽利略的回答是:“不。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 ----熊培云

3、有时候我免不了去想,人生真的很无趣,因为要做那么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记得上中学时,为了高考,学校墙壁上到处是“坚持”、“毅力”等激励人心的词语,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然而,今天回过头去看,难免会有这样的经验(毋宁说是教训)与心得,靠着“坚持”、“毅力”去学的课本上的知识,去做的事情,也许是我们一生中最不需要的。 ----熊培云

4、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熊培云

5、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熊培云

6、对于“禁止践踏草坪”这个规定,我是一直不太能理解的。这不是因为我有破坏草坪的欲望,而是因为走遍世界许多地方,发现草坪通常都是给行人歇息、野餐或晒太阳的地方。否则,我真想不出这草坪还有什么更重大的意义。若为绿化,为何不直接种树?遗憾的是,这草坪在中国更多只能是个形象工程,而非生活工程。 ----熊培云

7、由一群平等的奴隶选出一个奴隶主的政治,那不是民主政治。 ----熊培云

8、打开几个网页,关掉,一天过去了。打开无数个网页,关掉,一辈子过去了。我现在要做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了:若非必要,以后一定少上网。我热爱生活,并且喜欢安静,我更想坐在阳台上读几本书,懒洋洋地过一上午,而不是坐在电脑前,与世界抱成一团。 ----熊培云

9、如果自己未得解脱,就不要面对公众写字,不要去说悲观的话,因为这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绝望,更不缺虚假的矫揉造作的绝望。 ----熊培云

《自由在高处》直击人心的十句话

——听起来伤感得难以接受,但比起时光流逝,更像是真相。就像我们坐在车上飞驰,却觉得是窗外的风景倏而消逝。我们习惯觉得自己像颗恒星,其他的一切都围绕我们旋转,也有些脱离了轨道的,便远离了这个“中心点”。

——我们抱怨社会不公,但总想拥有特权;我们鄙夷物欲社会,却致力追求财富……最典型的场景是,当我们作为一个行人时,觉得马路上的车开得风丫丫的,从不懂得礼让行人,而当我们作为一个司机时,又觉得路上的行人大摇大摆穿马路、慢慢悠悠闯红灯。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当时的想法为正确的持方,形成鲜明的黑白对立。

——我们消耗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怕自己遗漏了什么而被嘲讽无知。错过了热点、错过了流行,我们又会怎样呢?也许并不会怎样,只会多些时间去专心于自己想做或该做的事,认真学一门技能,静心读一些书,深度做些思考,规律做些运动,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种常态还有许多,每一种新的变化都会激发一群卫道士大义凛然的卫战,打着保卫正统、主体、规范…的名义坚守“贞洁城堡”,抵抗变化。然而这些“努力”不见得能抵挡文明的自然演进,只会徒增自己激愤的情绪。

——要想赢得比赛,首先得保证自己在赛道上。若放弃了生命,即便再有正义或幸福,也与你毫无关系。所以,希望我们都能从理性和公开的渠道获取公道。

——想发声的人多,而沉默的人反倒少了。每一件像模样的事儿,都有无数人的唇枪舌战和口诛笔伐,谁要不参与,仿佛就落了后,就没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然后“众志成城”成了乌合之众,成了网络暴力,挟道德杀人于无形,事后还能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近日方知,黄家驹《光辉岁月》是为南非国父、破除种族隔离的领袖——曼德拉所作。曼德拉被囚监狱二十七年,却在漫长而寂寞的监狱里更好地理解了自由与奴役。他从对自己自由的渴望变成了对所有的、不论黑人白人的自由渴望,他不仅要解放被压迫者,也要解放被锁在幽暗人性铁窗背后的压迫者。即便深陷囹圄,也在“风雨中抱紧自由”,即便只有“残留的躯壳”,也要“迎接光辉岁月”。曼德拉说:“勇敢并不是不畏惧,而是战胜了畏惧。我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感到畏惧,但我将这种畏惧藏在了勇敢的面具之后。勇敢的人并不是感觉不到畏惧的人,而是征服了畏惧的人。”

——“以真相换自由”,南非破除种族隔离后选择的“第三条道路”。不同于审判和遗忘,这条路用第一性原理,扒开浮于表象的加害与被害关系,去探寻个体与群体之后的原罪。群体如是,个人亦当如是。人与人之间,除了嫉恶如仇、冤冤相报,如果能多些宽容与理解,找出敌对背后的原罪,那和谐与和平将拥有更坚实的基础。想到《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律师王赦,以一己之力在各方不解甚至攻击中寻求真相,只希望能减少以恶止恶、以杀止杀,希望能用真相换取更为和谐的社会。

——《半个喜剧》里的孙同总说,“我没有办法”“我没得选”,其实他选了,一次次在利益追求和内心真实想法中选择屈从于前者,所以在他说出真相以前,他活成了经由自己一次次违背内心意愿而选择成为的懦弱和虚伪的样子。我们永远都有选择,即便这种自由度有大小的差异,但我们内心里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仍能让我们在有限的选择空间里,DIY一个相对幸福的人生。

——有多少人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有多少人以别人给的标签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否做到不被他人评价和自我激情所扰?自我尊重和原谅他人,与自我和解也与世界和解,不受限于任何外在的必然规律,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与命运,在自己的内心里,立一根屹立不倒的神针。

自由在高处?什么意思?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里面有解释这个问题的:先看一个题目:请挪动其中一个数字(0、1或2),使101-102=1,注意,只是挪动其中一个数字,且挪动一次,而且不能数字对调。很多人都会冥思苦想,偶尔也有想出答案的,但花去了他们很多时间。一切很简单,只需将102中的2上移,变成10的平方就行了:101-10�0�5=1因为思维定势吧,一说到“挪动”,大家都想到左右挪动,陷于一种横向思维,左右思维中,而很少有一种向上的维度、个体的维度、神性的维度和时间的维度。世界就像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就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也如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顺便说一句,熊培云的这本书还可以,对社会现象有独到的见解,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希望答案能让你满意。

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

1 给不知将来做点什么的年轻人的两个建议: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 点书,要么去赚点钱。这两点对你将来都有用。

2 在一个广场上,人挤人,你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如果你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 就知道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来说其实毫无意义。

3 要么成为你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4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 的使命;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遭受了多少困苦挫折,而 在于他虽然忙碌终日,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在送往迎来之间匆匆度过一生。

5 一个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6 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7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

8 我将归来,万马千军。

9 恶是摧枯拉朽的,善却是以蜗牛的速度前进。

10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 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11 在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

12 其实文字秀美者众,难的是见识;见识明辨者众,难得的是态度;态度端厚者众,难得 的是心地;心地温暖,更需脚踏实地身体力行,方是做学问,求真理,提问解惑,治世济人 的书生。

13 入狱身先,悲智双圆。

14 河流弯曲是为了哺育更多的生灵。

15 自由在高处,也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一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范文二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蒙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

A:没有。

Q:为什么?

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正如作者所说:“

《自由在高处》丨序言解读(1)

跟朋友聊起了我那些束之高阁的书,竟发现有一本崭新的《自由在高处》悄悄沉寂。朋友说这本书的作者熊培云是他最喜欢的当代作家,读这本书颇受影响,对现实有了更真实的看待,建议我认真读。

有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却享福不觉,随即翻开来读。书由一个个简短独立的章节构成,多是时评性的内容,纵观目录,觉得有些晦涩和高冷,不来回多看几遍对于底子薄弱的我来说想要吸收有些困难,然而开头的两个序言却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愿此生辽阔高远》是此书出版后加印的一些新内容,作者分五个部分用平缓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对自由的人生感悟。

文章由作者出访美国的收获说起。在美国总统大选中得知同时需要选出验尸官等一些细节,让作者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这样的机缘开始让他着重寻求美国社会变革中的精神资源,包括重大会议期间美国国父们的言行和非暴力社会运动中的思想资源。这些内容看似遥远又陌生,反复读几遍才发现,这样的认识影响着作者对真理和自由的考量,接下来举例讲了对其触动最深的关于富兰克林在制宪会议上的故事,通俗易懂的多。

美国制宪会议被后人写成了英雄史诗,但当时整个过程却是风雨飘摇。经过几个月的激烈讨论和争辩,各州代表团各抒已见,毫不退让,眼看就要分道扬镳。而当时已是八十岁高龄、白发皑皑的富兰克林用一番话在最后时刻打破了僵局,凝聚了人心。他说,对于早些年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他一度强硬偏执地认为自己的正确性,强调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事后却发现大谬不然,又或者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反而对自己的判断愈加保守,愈发看中别人的判断。正是带着这样的感悟,不管宪法当下是否有缪误存在,为了公众福祉,他都愿意接受,当然也没有比当时更好的宪法了,同时他奉劝持反对意见的人对自己的绝对无误不要太有把握。最后,代表团们相互妥协通过了宪法草案。

虽然富兰克林的一席话并非是决定事态走向的唯一因素,但他追求真理的态度和觉悟是令后人大加赞赏的。“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或者说,“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这是一种对他人的包容和对自我的自信,而作者指出这种包容和自信正是国人所缺失的。我们往往碰到有些烂人,盲目自信自大,总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或者自以为是的位置上颐指气使,欺强凌弱,强加于人,强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行事,实质就是干涉别人的举动,也忘记了人与人相处,尊重是最低限度。用书中一句话概括说来: “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 我把它理解成,大事上退一步海阔天空,小事上守住自我底线,在互相妥协间守住边界,不能随意越界!

文中有两个词汇“房间里的大象”和“看不见的猩猩”,用意来论证:有些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还得用心灵看。初次听到“房间里的大象”这个词是在一个访谈上蒋方舟提到的,贬义词,但我当时不明白具体所指。而在这本书上作者给出了具体说明,指那些触目惊心到显而易见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或者否定的事实。我理解为有点睁眼说瞎话的意思。人们或许由于恐惧、恐慌或是羞愧,亲眼目睹那些没发生在自己身上、任由着不合常规不公平乃至残暴的事件发生在眼前,又或是所谓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书中列举了一个醉醺地男人殴打他人,却没人上前阻止的例子。这种社会现象轻易可见,也无怪大呼小叫,甚至我们熟悉的《皇帝的新衣》也可以视之为“房间里的大象”,面对着皇帝赤裸游行,全民都噤若寒蝉、不吭一声的情况不也同样如此。而“看不见的猩猩”是一个心理学实验,讲述的是一分钟内计算台上球员传球的次数。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而是要问有多少人注意到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结果一半以上的人忽略了此细节。人们总是相信眼见为实,可带着某种观点和目的专注于讨论某个问题时,也会有视觉盲区。如果在此情况下,再强调自己百分百所见,或者强逼他人也接受自己的所见,那么错上加错显得更为滑稽。总之,这两个词汇不仅要我们敢于看到房间里的大象,用心看见舞台上的猩猩,更是对第一部分中关于对真理不要持有绝对无误的有利论证。

作者常常往返于日本进行学术交流,对天上的云朵都有着不同的所观所想,由此引伸出对自由的独特理解。日本上空,每一朵白云的边界都清晰可见,而接近中国领空时却是愁云惨淡万里凝,云层模糊一片。这未免有些巧合之意,其实算是作者借物言志,强调日本社会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以及家庭成员间的权界划分非常清晰,与中国截然不同。日本人大都各司其职,做好各自分内之事,不占他人之财,不给他人添麻烦,这是日本的文化特征。关于这一点,曾去日本几个月的同事回来跟我分享过,有一些共鸣。日本人说话轻声细语,做事礼貌且顾及他人感受,在路上也很少看到行人边走边吃,就连走亲访友串门都很少,甚至日本父母没有帮助照看孙辈的习惯,这些都与我们国内大相径庭,倒不是说日本人不够热情好客,反而更是清晰划得自己权利的边界,恪守一定的社会契约,对追求自由更是一种保驾护航。历史因素曾让我对日本的一切产生抗拒,而随着阅历的增加,我却有了不同的看法,就拿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来说,尽管日本队最后被对手绝杀输掉了比赛,但依然默默体现了队伍的整体素养,赛后把更衣室打扫的一尘不染并致谢。虽有报道称其作秀,但了解了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文化素养后还是有所明白的。

在我们该如何生活中,作者用两个读者的故事,谈到了自由与天命。这两个读者都是受此书严重影响的重度患者粉丝,其中一个是来自唐山的残疾女孩写了封极具知书达礼的信件,让作者颇受感动。在信中,女孩讲述自己在十八岁之后的人生志向,虽然肉体受限于自由,而精神上却用写作担负起了自己的使命。她祈望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变得更加自信自持、勤学博爱,而非猥琐放纵、懒惰狭隘。试想一下,这是一个连自由行走都异常艰难的女孩,可她却相信她自由的存在,这样自由的高处即为对精神世界的高度追求,比起健全的同龄人来说这又是何等的超前,此时虽不是知天命的年纪,但她对自己的天命已是了若指掌,她用写作坚守她的信仰与她活着的力量。同样,另一个故事也是表述了只有十六岁的男孩在追求心灵方面所做的努力,他不满于现在学校教育忽视知识本身,更多的专注于考试的无限竞争。他抓住了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带其前进的救命稻草,执着地想拜师作者膝下,带他走出禁锢。作者出于早年也有类似的经历,曾经在他需要担负起家庭责任的时候他按照自己的意愿甩甩衣袖辞职去了国外,后觉得不妥。他担心男孩任性般地重走他的年轻路,给出了建议,婉拒了男孩的这一诉求。因为在他看来,担负责任也是一种内在的自由。在我看来,他顾虑男孩该负的家庭责任,实际上也是对男孩负责,算是对自我自由的解救。

灵魂和身体是拓展自由的天和地。有的人只重视身体,比如保健、爱漂亮等,忽略了对灵魂的塑造;有的人则是灵魂走的快,身体却跟不上,作者苦恼于后者。而一个想要带领好自己的人,必须在自己能控制的情况下,平衡好两者共同前进。回头反思自己,却觉得身体和灵魂都滞后了,身体并未最佳,而灵魂更容易一边随大流,一边在抱怨,没有自己独立的精神立场,不够聪慧。这种负担也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感沉重。我一边羡慕着那些二十出头的小年青,一边又在不停催促自己尽最大可能变的优秀起来。时间紧迫、生命苦短,我认识到了好好爱自己和爱生活的重要性,积极调动自己的想法,守卫好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往前多走两步是两步。而这书中满满的自由在高处,对我来说更是一个仰望的方向,先守护好灵魂和身体,进而努力去守卫好一生的责任更或是自由。

正如书中所言:我愿岁月无负天地,我愿此生辽阔高远。这本书看似题目辽阔、故事简单,但表达的内容却很深刻,单是序言就意义非凡,也不是我的这一点认知,写完这个解读同是希望自己可以借此加深理解和记忆,有所触动。

上一篇:数轴标根法(数轴标根法从哪里穿)
下一篇: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