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计算机网络入门知识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点总结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计算机网络入门知识

计算机网络 课程的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从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研究的背景。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入门知识的相关资料,供你参考。

计算机网络入门知识大全

一、计算机网络基础

对“计算机网络”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定义,随着计算机网络本身的发展,人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早期的计算机系统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设备安装在单独的大房间中,后来出现了批处理和分时系统,分时系统所连接的多个终端必须紧接着主计算机。50年代中后期,许多系统都将地理上分散的多个终端通过通信线路连接到一台中心计算机上,这样就出现了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

终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CRT控制器和键盘,无GPU内存。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近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己具备了通信的雏形。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

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

两个主机间通信时对传送信息内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应答信号都必须遵守一个共同的约定,称为协议。

在ARPA网中,将协议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层次,如何分层,以及各层中具体采用的协议的总和,称为网络体系结构,体系结构是个抽象的概念,其具体实现是通过特定的硬件和软件来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网络得到迅猛的发展。

第二代网络以通信子网为中心。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是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并遵循国际标准的开放式和标准化的网络。

IS0在1984年颁布了0SI/RM,该模型分为七个层次,也称为0SI七层模型,公认为新一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为普及局域网奠定了基础。(^60090922a^1)

70年代后,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局域网由于投资少,方便灵活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迅猛的发展,与广域网相比有共性,如分层的体系结构,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局域网为节省费用而不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而是由单个的广播信道来连结网上计算机。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从80年代末开始,局域网技术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整个网络就像一个对用户透明的大的计算机系统,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

计算机网络:将多个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

从定义中看出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

(1)至少两台计算机互联。

(2)通信设备与线路介质。

(3)网络软件,通信协议和NOS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用于计算机网络分类的标准很多,如拓扑结构,应用协议等。但是这些标准只能反映网络某方面的特征,最能反映网络技术本质特征的分类标准是分布距离,按分布距离分为LAN,MAN,WAN,Internet。

1.局域网

几米——10公里。小型机,微机大量推广后发展起来的,配置容易,速率高,4Mbps~2GbpS。 位于一个建筑物或一个单位内,不存在寻径问题,不包括网络层。

2.都市网

10公里——100公里。对一个城市的LAN互联,采用IEEE802.6标准,50Kbps~l00Kbps,位于一座城市中。

3.广域网

也称为远程网,几百公里——几千公里。发展较早,租用专线,通过IMP和线路连接起来,构成网状结构,解决循径问题,速率为9.6Kbps~45Mbps 如:邮电部的CHINANET,CHINAPAC,和CHINADDN网。

4.互联网

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网络技术,它是将不同的物理网络技术按某种协议统一起来的一种高层技术。

三、局域网的特征

局域网分布范围小,投资少,配置简单等,具有如下特征:

(1)传输速率高:一般为1Mbps--20Mbps,光纤高速网可达100Mbps,1000MbpS

(2)支持传输介质种类多。

(3)通信处理一般由网卡完成。

(4)传输质量好,误码率低。

(5)有规则的拓扑结构。

四、局域网的组成

局域网一般由服务器、工作站、网卡和传输介质四部分组成。

1.服务器

运行网络0S,提供硬盘、文件数据及打印机共享等服务功能,是网络控制的核心。

从应用来说较高配置的普通486以上的兼容机都可以用于文件服务器,但从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尤其是从网络的系统稳定性来说,还是选用专用服务器为宜。

目前常见的NOS主要有Netware,Unix和Windows NT三种。

(1)Netware:

流行版本V3.12,V4.11,V5.0,对硬件要求低,应用环境与DOS相似,技术完善,可靠,支持多种工作站和协议,适于局域网操作系统,作为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性能好。

(2)Unix:

一种典型的32位多用户的NOS,主要应用于超级小型机,大型机上,目前常用版本有Unix SUR4.0。支持网络文件系统服务,提供数据等应用,功能强大,不易掌握,命令复杂,由ATT和SCO公司推出。

(3)Windows NT Server 4.0:

一种面向分布式图形应用程序的完整平台系统,界面与Win95相似,易于安装和管理,且集成了Internet网络管理工具,前景广阔。

服务器分为文件服务器,打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在Internet网上,还有Web,FTP,E-mail等服务器。

网络0S朝着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多种网卡和工作站的方向发展。

2.工作站

可以有自己的0S,独立工作;通过运行工作站网络软件,访问Server共享资源,常见有DOS工作站,Windows 95工作站。

3.网卡

将工作站式服务器连到网络上,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通信,数据转换和电信号匹配。

网卡(NTC)的分类:

(1)速率:10Mbps,100Mbps

(2)总线类型:ISA/PCI

(3)传输介质接口:

单口:BNC(细缆)或RJ-45(双绞线)。(^60090922b^2)

4.传输介质

目前常用的传输介质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等。

(1)双绞线(TP):

将一对以上的双绞线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套中,为了降低干扰,每对相互扭绕而成。分为非屏蔽双绞线(UTP)和屏蔽双绞线(STP)。局域网中UTP分为3类,4类,5类和超5类四种。

以AMP公司为例:

3类:10Mbps,皮薄,皮上注“cat3”,箱上注“3类”,305米/箱,400元/箱。

4类:网络中用的不多。

5类:(超5类)100Mbps,10Mbps,皮厚,匝密,皮上注“cat5”,箱上注5类,305米/箱,600—700元/箱(每段100米,接4个中继器,最大500米)。

接线顺序:

正常: 白桔 桔 白绿 蓝 白蓝 绿 白棕 棕

(对应) 1 2 3 4 5 6 7 8

集联: 白绿 绿 白桔 棕 白棕 桔 白蓝 蓝

(对应) 1 2 3 4 5 6 7 8

STP:内部与UTP相同,外包铝箔,Apple,IBM公司网络产品要求使用STP双绞线,速率高,价格贵。

(2)同轴电缆:

由一根空心的外圆柱导体和一根位于中心轴线的内导线组成,两导体间用绝缘材料隔开。

按直径分为粗缆和细缆。

粗缆:传输距离长,性能高但成本高,使用于大型局域网干线,连接时两端需终接器。

A.粗缆与外部收发器相连。

B.收发器与网卡之间用AUI电缆相连。

C.网卡必须有AUI接口:每段500米,100个用户,4个中继器可达2500米,收发器之间最小2.5米,收发器电缆最大50米。

细缆:传输距离短,相对便宜,用T型头,与BNC网卡相连,两端安50欧终端电阻。

每段185米,4个中继器,最大925米,每段30个用户,T型头之间最小0.5米。 按传输频带分为基带和宽带传输。

基带:数字信号,信号占整个信道,同一时间内能传送一种信号。

宽带:传送的是不同频率的信号。

(3)光纤:

应用光学原理,由光发送机产生光束,将电信号变为光信号,再把光信号导入光纤,在另一端由光接收机接收光纤上传来的光信号,并把它变为电信号,经解码后再处理。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绝缘保密性好。

单模光纤:由激光作光源,仅有一条光通路,传输距离长,2公里以上。

多模光纤:由二极管发光,低速短距离,2公里以内。

五、局域网的几种工作模式

1.专用服务器结构(Server-Baseb)

又称为“工作站/文件服务器”结构,由若干台微机工作站与一台或多台文件服务器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组成工作站存取服务器文件,共享存储设备。

文件服务器自然以共享磁盘文件为主要目的。 对于一般的数据传递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是当数据库系统和其他复杂而被不断增加的用户使用的应用系统到来的时候,服务器已经不能承担这样的任务了,因为随着用户的增多,为每个用户服务的程序也增多,每个程序都是独立运行的大文件,给用户感觉极慢,因此产生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2.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其中一台或几台较大的计算机集中进行共享数据库的管理和存取,称为服务器,而将其他的应用处理工作分散到网络中其他微机上去做,构成分布式的处理系统,服务器控制管理数据的能力己由文件管理方式上升为数据库管理方式,因此,C/S由的服务器也称为数据库服务器,注重于数据定义及存取安全后备及还原,并发控制及事务管理,执行诸如选择检索和索引排序等数据库管理功能,它有足够的能力做到把通过其处理后用户所需的那一部分数据而不是整个文件通过网络传送到客户机去,减轻了网络的传输负荷。C/S结构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与局域网技术发展相结合的结果。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是什么?

TCP/IP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一个网络通信模型,以及一整个网络传输协议家族。这一模型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也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其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为了减少网络设计的复杂性,大多数网络都采用分层结构。对于不同的网络,层的数量、名字、内容和功能都不尽相同。在相同的网络中,一台机器上的第N层与另一台机器上的第N层可利用第N层协议进行通信,协议基本上是双方关于如何进行通信所达成的一致。

不同机器中包含的对应层的实体叫做对等进程。在对等进程利用协议进行通信时,实际上并不是直接将数据从一台机器的第N层传送到另一台机器的第N层,而是每一层都把数据连同该层的控制信息打包交给它的下一层,它的下一层把这些内容看做数据,再加上它这一层的控制信息一起交给更下一层,依此类推,直到最下层。最下层是物理介质,它进行实际的通信。相邻层之间有接口,接口定义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原语操作和服务。相邻层之间要交换信息,对等接口必须有一致同意的规则。层和协议的集合被称为网络体系结构。

每一层中的活动元素通常称为实体,实体既可以是软件实体,也可以是硬件实体。第N层实体实现的服务被第N+1层所使用。在这种情况下,第N层称为服务提供者,第N+1层称为服务用户。

服务是在服务接入点提供给上层使用的。服务可分为面向连接的服务和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它在形式上是由一组原语来描述的。这些原语可供访问该服务的用户及其他实体使用。

TCP是面向连接的通信协议,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通讯完成时要拆除连接,由于TCP是面向连接的所以只能用于端到端的通讯。

TCP提供的是一种可靠的数据流服务,采用“带重传的肯定确认”技术来实现传输的可靠性。TCP还采用一种称为“滑动窗口”的方式进行流量控制,所谓窗口实际表示接收能力,用以限制发送方的发送速度。

如果IP数据包中有已经封好的TCP数据包,那么IP将把它们向‘上’传送到TCP层。TCP将包排序并进行错误检查,同时实现虚电路间的连接。TCP数据包中包括序号和确认,所以未按照顺序收到的包可以被排序,而损坏的包可以被重传。

TCP将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层的应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务程序和客户程序。应用程序轮流将信息送回TCP层,TCP层便将它们向下传送到IP层,设备驱动程序和物理介质,最后到接收方。

面向连接的服务(例如 Telnet、 FTP、 rlogin、 X Windows和 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们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况下使用TCP(发送和接收 域名数据库),但使用UDP传送有关单个主机的信息。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的一些名词解释?

PC: 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通常指IBM及其兼容机。 Apple Macintosh:苹果计算机。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 Units,解释和执行程序指令的计算机芯片,也称为微处理器,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PCI:一种扩充卡标准。PCI 是支持 32 位和 64 位数据通道的本地总线,可以提供微处理器与设备(例如视频、驱动器、网络等)之间的高速数据通道。 USB:通用串行总线。用于键盘、鼠标,移动存储设备或打印机等设备的接口,可以直接将设备插入计算机上的四针连接器。USB 支持热插拔。 PS/2: 计算机上的一种小型 DIN 连接器,通常用于连接键盘或鼠标设备。 散热器:导热金属片,可以连接至微处理器等芯片的顶部以吸收热量,从而使芯片在较低的温度下工作。 调制解调器(MODEM):调制器/解调器的简称。调制解调器将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数据或将数字数据转换为模拟数据,以便计算机可以通过电话线进行通信。 AGP:一种高速图形接口,在图形控制器和计算机之间进行快速通信。该接口允许视频控制器不经过 PCI 总线而直接访问计算机的主内存。AGP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大大高于PCI 接口,可提供更佳的显示效能。 BIOS:基本输入与输出系统。由存储在 ROM 芯片上的软件和数据组成。通过更新BIOS,可以支持新硬件以及BIOS 选项的增减。但联想电脑在出厂前已经对BIOS 进行了预制,在平常应用中无须进行重新设置。 即插即用: 一般称为即插即用或 PNP。在启动时自动配置设备,以使用或共享某些 IRQ 的技术。要使此技术正常工作,计算机的 BIOS 和操作系统都必须支持 PNP,并且要配置的所有设备也必须与 PNP 兼容。PCI 设备与 PNP 兼容。 CD-R: 一种可记录数据的 CD。但只能一次性在 CD-R 中记录数据。数据写入后将无法删除或覆盖。 CD-RW: 可重写 CD。一种可重写的 CD。可以将数据写入 CD- RW,然后再删除和覆盖(重写)。 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常用于 NVRAM 存储的存储器芯片。 COM 端口:通常指与调制解调器或其它串行设备的串行端口连接。大多数计算机均支持一个或两个串行端口,指定为 COM1 和 COM2。 GHz: 频率度量单位,1 GHz 等于十亿 Hz 或一千 MHz。 Hz: 赫兹。频率度量单位,1 Hz 等于每秒一周期。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一般以千赫兹 (kHz)、兆赫兹 (MHz)、吉赫兹 (GHz) 为度量单位。 I/O: 输入/ 输出。用于向计算机输入数据与从计算机提取数据的操作或设备。例如,键盘是输入设备,打印机是输出设备。 KHz: 千赫兹。频率度量单位,1 KHz 等于 1,000 Hz。 L1 高速缓存:一级高速缓存。储存在微处理器中的小型、高速主高速缓存。它比二级高速缓存快。 L2 高速缓存:二级高速缓存。与一级高速缓存一起使用的容量较大、速度较慢的次高速缓存。在早期的微处理器中,二级高速缓存通常置于处理器外部,安装在芯片或扩充卡上。而在较新的处理器中,二级高速缓存通常被集成至处理器中。 b:bit,比特,位,一个二进制数就是一个位。 B:byte,字节,数据存储的基本度量单位,1B=8b,即一个字节有8位二进制数。 Kb: 千位。数据度量单位,1 Kb 等于 1024 位。内存集成电路容量的度量单位。请参阅 KB。 KB: 千字节。数据度量单位,1 KB 等于 1,024 字节。1024 KB 等于 1 MB。 Mb:兆位。内存芯片容量度量单位,1 Mb 等于 1024 Kb。 MB:兆字节。数据存储的度量单位,1 MB 等于 1,048,576 字节。1 MB=1024 KB。在指硬盘驱动器的存储时,该术语通常舍入为一百万字节。 GB:数据或驱动器存储容量的度量单位。1 GB 等于 1024 MB(1,073,741,824字节)。 bps: 位/ 秒。数据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Bit per second Bps: 字节/ 秒。数据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 MBps: 兆字节/ 秒。数据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 TCP/IP: 传输控制协议 (TCP)/ 网际协议 (IP)。Internet 的基本通信协议,也可用于专用网络。TCP/IP 是一个二层系统。TCP 为高层,负责将文件打包为较小的信息包,这些信息包将通过 Internet 由一台计算机传输并由另一台计算机的 TCP 层接收。接收方计算机的 TCP 层将信息包的信息还原。IP 为低层,负责对每个信息包进行定址以使其到达正确的目的地。 IP 地址: Internet 上的每一台计算机都至少具有一个 IP 地址,用作该计算机的唯一标识,以便与 Internet 上的所有其它计算机相区分。在 Internet 上发送或接收数据时,数据中包含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地址。 WOL:通过 LAN 唤醒。使用该技术可以远程打开网络中的计算机或将其从睡眠模式中唤醒。

计算机网络基础重要知识点

计算机网络基础重要知识点,第一章概述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第一节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作用,第二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第三节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主要性能指标,第四节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很重要,要理解如下:

从最底层到最高层:物理层,内数据链路容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物理层:在通信系统间建立物理链接,实现原始位流的传输。工作在该层的设备有 中继器 集线器 网卡 数据的传输单位 是 比特流.

数据链路层:实现物理网络中的系统标识,具有组帧功能,在共赏传输介质的网络中,还提供访问控制功能,提供数据的无错传输。 工作在层的设备有 交换机

网桥。 传输单位 是帧。

网络层:对整个互联网络中的系统进行统一的标识,具有分段和重组功能还具有寻址的功能,实现拥塞控制功能。

传输层: 实现主机间进程到进程的数据通信。 数据传输的单位是 段。

会话层:组织和同步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间的通信。

表示层:为应用进程间传送的数据提供表示的方法即确定数据在计算机中编码方式。

应用层: 是(唯一)直接给网络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常识是什么?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最初的计算机价格很贵,体积很庞大,只能放置在专门的机房,在需要用到计算机时到机房去及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很多时候是空闲的,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因此当时利用电话线路和调制解调器连接到计算机上,另一端连到不同的办公室的终端设备上,是大家利用终端来共享一台主机,提高主机的利用率。这是第一代计算机网络,又称为面向终端的网络。

随着网络中的主机越来越多,每台主机连接的终端不同,存储的数据资料也不同,那么可不可以将多个主机互联,是终端可以访问任意的主机中的资源呢?这就是第二代网络,多个主机之间互联。又称为面向通信子网的网络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生产商越来越多,每个设备厂商都有自己的生产标准,这样就导致了不同的厂商生产的设备之间不能互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OSI组织制定了计算机联网的标准,即OSI参考模型。网络发展到了第三代。又称为标准化网络。

第四代计算机网络是随着TCP/IP协议的兴起,Internet网络的时代。

Internet的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ARPNET,这是一个用于军事用途的网络,随着网络的发展,在1992年被拆分为军用和民用两部分,民用部分就是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互联网---Internet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基础有哪些

第1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概述

1.2.1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1.2.2 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1.3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

1.4.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2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5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小结

习题1

第2章 数据通信技术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数据与信号

2.1.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2.1.3 基带信号与宽带信号

2.1.4 信道及信道的分类

2.1.5 数据通信的技术指标

2.1.6 通信方式

2.2 传输介质的主要特性和应用

2.2.1 传输介质的主要类型

2.2.2 双绞线

2.2.3 同轴电缆

2.2.4 光纤

2.2.5 双绞线、同轴电缆与光纤的性能比较

2.3 无线与卫星通信技术

2.3.1 电磁波谱

2.3.2 无线通信

2.3.3 微波通信

2.3.4 卫星通信

2.4 数据交换技术

2.4.1 电路交换

2.4.2 存储转发交换

2.5 数据传输技术

2.5.1 基带传输技术

2.5.2 频带传输技术

2.5.3 多路复用技术

2.6 数据编码技术

2.6.1 数据编码的类型

2.6.2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编码

2.6.3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6.4 脉冲编码调制

2.7 差错控制技术

2.7.1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

2.7.2 误码率的定义

2.7.3 差错的控制

小结

习题2

第3章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3.1 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概述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3.1.2 网络协议的概念

3.1.3 网络协议的分层

3.1.4 其他相关概念

3.2 OSI参考模型

3.2.1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3.2.2 OSI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2.3 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3.3 TCP/IP参考模型

3.3.1 TCP/IP概述

3.3.2 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3.4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

3.4.1 两种模型的比较

3.4.2 OSI参考模型的缺点

3.4.3 TCP/IP参考模型的缺点

3.4.4 网络参考模型的建议

小结

习题3

第4章 局域网

4.1 局域网概述

4.2 局域网的特点及其基本组成

4.3 局域网的主要技术

4.3.1 局域网的传输介质

4.3.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4.4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IEEE 802标准

4.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4.4.2 IEEE 802局域网标准

4.5 局域网组网技术

4.5.1 传统以太网

4.5.2 IBM令牌环网

4.5.3 交换式以太网

4.6 快速网络技术

4.6.1 快速以太网组网技术

4.6.2 吉比特以太网组网技术

4.6.3 ATM技术

4.7 VLAN

4.7.1 VLAN概述

4.7.2 VLAN的组网方法

4.8 WLAN

4.8.1 WLAN概述

4.8.2 WLAN的实现

4.8.3 WLAN组网实例——家庭无线局域网的组建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广域网接入技术

5.1 广域网概述

5.2 常见的广域网接入技术

5.2.1 数字数据网(DDN)

5.2.2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5.2.3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5.2.4 分组交换数据网(PSDN)

5.2.5 帧中继(Frame Relay)

5.2.6 数字用户线路xDSL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网络互联技术

6.1 网络互联的基本概念

6.1.1 网络互联概述

6.1.2 网络互联的要求

6.2 网络互联的类型和层次

6.2.1 网络互联的类型

6.2.2 网络互联的层次

6.3 典型网络互连设备

6.3.1 中继器

6.3.2 网桥

6.3.3 网关

6.3.4 路由器

6.4 路由协议

6.4.1 路由信息协议(RIP)

6.4.2 内部路由协议(OSPF)

6.4.3 外部路由协议(BGP)

6.5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6.5.1 路由器的接口

6.5.2 路由器的配置方法

小结

习题6

第7章 Inter基础知识

7.1 Inter的产生和发展

7.1.1 ARPANET的诞生

7.1.2 NSFNET的建立

7.1.3 全球范围Inter的形成与发展

7.2 Inter概述

7.2.1 Inter的基本概念

7.2.2 Inter的特点

7.3 Inter的主要功能与服务

7.3.1 Inter的主要功能

7.3.2 Inter的主要服务

7.4 Inter的结构

7.4.1 Inter的物理结构

7.4.2 Inter协议结构与TCP/IP

7.4.3 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模式

7.5 Inter地址结构

7.5.1 IP地址概述

7.5.2 IP地址的组成与分类

7.5.3 特殊类型的IP地址

7.5.4 IP地址和物理地址的转换

7.6 子网和子网掩码

7.6.1 子网

7.6.2 子网掩码

7.6.3 A类、B类、C类IP地址的标准子网掩码

7.6.4 子网掩码的确定

7.7 域名系统

7.7.1 域名系统的层次命名机构

7.7.2 域名的表示方式

7.7.3 域名服务器和域名的解析过程

7.8 IPv4的应用极其局限性

7.8.1 什么是IPv4

7.8.2 IPv4的应用

7.8.3 IPv4的局限性

7.9 IPv6简介

7.9.1 IPv6的发展历史

7.9.2 IPv4的缺点及IPv6的技术新特性

7.9.3 IPv4与IPv6的共存局面

7.9.4 从IPv4过渡到IPv6的方案

7.9.5 IPv6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7

第8章 Inter接入技术

8.1 Inter接入概述

8.1.1 接入到Inter的主要方式

8.1.2 ISP

8.2 电话拨号接入Inter

8.2.1 SLIP/PPP概述

8.2.2 Winsock概述

8.3 局域网接入Inter

8.4 ADSL接入技术

8.4.1 ADSL概述

8.4.2 ADSL的主要特点

8.4.3 ADSL的安装

8.4.4 PPP与PPPoE

8.5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8.5.1 CATV和HFC

8.5.2 Cable Modem概述

8.5.3 Cable Modem的主要特点

8.6 光纤接入技术

8.6.1 光纤接入技术概述

8.6.2 光纤接入的主要特点

8.7 无线接入技术

8.7.1 无线接入概述

8.7.2 WAP简介

8.7.3 当今流行的无线接入技术

8.8 连通测试

小结

习题8

第9章 Inter的应用

9.1 Inter应用于家庭

9.1.1 家庭用户连入Inter

9.1.2 使用浏览器浏览Inter

9.1.3 家庭娱乐

9.2 Inter应用于电子商务

9.2.1 电子商务及其起源

9.2.2 电子商务的特点

9.2.3 电子商务的内容

9.3 Inter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9.4 Inter应用的发展趋势与研究热点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移动IP与下一代Inter

10.1 移动IP技术

10.1.1 移动IP技术的概念

10.1.2 与移动IP技术相关的几个重要术语

10.1.3 移动IP的工作原理

10.1.4 移动IP技术发展的3个阶段

10.2 第三代Inter与中国

10.2.1 什么是第三代Inter

10.2.2 第三代Inter的主要特点

10.2.3 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网络操作系统

11.1 网络操作系统概述

11.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11.1.2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

11.1.3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

11.2 Windows NT Server操作系统

11.2.1 Windows NT Server 的发展

11.2.2 Windows NT Server的特点

11.3 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

11.3.1 Windows 2000 Server简介

11.3.2 Windows 2000 Server的特点

11.4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

11.4.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

11.4.2 Windows Server 2003的特点

11.5 NetWare操作系统

11.5.1 NetWare操作系统的发展与组成

11.5.2 NetWare操作系统的特点

11.6 UNIX操作系统

11.6.1 UNI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6.2 UNIX操作系统的特点

11.7 Linux操作系统

11.7.1 Linux操作系统的发展

11.7.2 Linux操作系统的特点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网络安全

12.1 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重要性

12.2 防火墙技术

12.2.1 防火墙的基本概念

12.2.2 防火墙的主要类型

12.2.3 防火墙的主要产品

12.3 网络加密技术

12.3.1 网络加密的主要方式

12.3.2 网络加密算法

12.4 数字证书和数字签名

12.4.1 电子商务安全的现状

12.4.2 数字证书

12.4.3 数字签名

12.5 入侵检测技术

12.5.1 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12.5.2 入侵检测的分类

12.6 网络防病毒技术

12.6.1 计算机病毒

12.6.2 网络病毒的危害及感染网络病毒的主要原因

12.6.3 网络防病毒软件的应用

12.6.4 网络工作站防病毒的方法

12.7 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1 网络加密技术的发展前景

12.7.2 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2.7.3 IDS的应用前景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网络管理

13.1 网络管理概述

13.1.1 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

13.1.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

13.2 网络管理的功能

13.3 MIB

13.3.1 MIB的结构形式

13.3.2 MIB的访问方式

13.4 SNMP

13.4.1 SNMP的发展

13.4.2 SNMP的设计目标

13.4.3 SNMP的工作机制

13.5 网络管理工具

13.5.1 HP Open View

13.5.2 IBM TME 10 NetView

13.5.3 Cisco Works 2000

13.5.4 3Com Transcend

13.6 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网络实验

14.1 实验1 理解网络的基本要素

14.2 实验2 双绞线的制作与应用

14.3 实验3 使用“超级终端”进行串行通信

14.4 实验4 网络连接性能的测试

14.5 实验5 组建一个小型对等网

14.6 实验6 服务

14.7 实验7 使用电子邮件

14.8 实验8 DHCP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14.9 实验9 DNS服务器的安装与配置

上一篇:吞食孔明传(吞食孔明传二周目开局刷紫装)
下一篇:大力智能学习灯(大力智能灯适合多大孩子)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