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朗读(小学二年级朗读文章精选)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以及小学二年级朗读文章精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2、...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以及小学二年级朗读文章精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如何有效利用语文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朗读的能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一)

1.自由朗读——主动查阅,动笔反思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什么是自由朗读?真正的自由朗读,是断断续续的,是反反复复的,是写写画画的,是用心琢磨的,是既不影响别人读书,也不被别人所影响的,全身心投入的朗读。自由朗读之所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行为,关键就在于他拥有思维的自由,是在自己的思维主导下的朗读,想自己所想,读自己所读,写自己所写。但实际上,小学生是不具备自由朗读能力的。我们经常发现,某个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好某个句子,读地活灵活现。然而你让他自由的朗读课文,他除了叽哩瓜啦地念上一遍,却不知道自由朗读该干些啥——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怎样的自由朗读才是有效的?“自由朗读”不是放手让学生“想怎样读就怎样读”,而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地引导。

读书之前,字典放桌面。字典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只有这位老师站在学生的眼前,碰到问题的时候学生才会主动的查阅。字典既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又能引导学生形成扎实良好的学习习惯。

读书之时,必须执笔。不动笔墨不读书,笔是一位无声的朋友,只有手中握有笔的时候,他才可能记录自己的思维,留下自己的疑惑。

读书之后,要及时反思。课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自己到底弄明白了哪些问题,又遇上了哪些新问题。这既是对刚才读书的总结,又是为下一步交流学习做准备。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要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深入的思考,不能学生一放下课本,就立马提问讨论交流。一个真正展开了自由朗读的学生,朗读结束之后,他会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有许多的问题要思考。一个掌握自由朗读权的学生,如果遇上读不明白的地方,他必须得停下来思考;如果遇上读不通顺的地方,他必须得反反复复地读上好几遍;如果遇上新的发现,如:精妙之笔或者疑惑之处,他必须得拿起笔来写写画画。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朗读。

这里强调的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尤其是高年级。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并为汇报交流打下好基础。

2.范读——提供模仿,激发欲望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范读的功能有二:一是让学生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便于学生学习模仿;二是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的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教师的朗读功夫会逐渐转化成学生的朗读能力。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此时,如果及时进行范读,效果势必事半功倍。老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特别是低年级教师范读尤为重要。

范读既可以是教师范读,也可以是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进行范读。范读是高水平的朗读,必须真正起到示范的目的。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引路,在学生受到直观、形象的启示之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自己的理解去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指名朗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指名朗读是阅读课中最常见的。它的目的是了解个别学生把握文章的程度,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师、其他学生指出和朗读者自查等途径予以纠正,共同提高,这是指名朗读的关键。所以,指名朗读时,要注意真正通过“指名”,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目的。

4.评读——且读且评,评导结合

案例:一位老师的教学小论文

课堂上,我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常鼓励学生互相评,互相合作,常对读不好的孩子说:别人的点评就是对你的最大帮助,读不好没关系,老师和同学会帮助你,所以,你要勇敢的站起来。听老师这么一说,原来胆怯的孩子勇敢了,有信心了。学生读完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哪里读得好?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能读得比他更好吗?“谁也想来展示一下?”……同时,我也经常参与到孩子的评读之中,“学生第一遍读的不好,就给予第二遍、第三遍的机会,直到读好为止。”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明显。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己的读,展示自己的读,帮助别人的读,常听到孩子说:老师,我觉得XX哪里读得很好;老师,我觉得XX读出了秋天的美;我觉得XX还读得不够高兴,应该是(该生读),同时再给那位同学一次机会;当听到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读,他们会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经常还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的“范读”,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老师,我想和你挑战!”“老师,我想和你比一比!”

思考:所谓“评读”,就是边阅读边评议。这种方式能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基本理念。学生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感悟,然后进行自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再他评表达出对他人的外部感受,达到读、鉴赏相结合,在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获得趋于相同的审美情趣。

评读可以分自评和他评两类。自我评价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但小学生自我评价难免会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重视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情况展开互评,引导学生从互评中反思自己的朗读水平。

评读要与理解课文紧密结合。虽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也注重了让学生评读,但大多仅停留在评价声音是否响亮,咬字是否清晰,音调是否有高有低、语速是否有快有慢、语气是否有轻有重等“浅表层面”上。评读必须常在评中领悟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真正使学生在评中提高。评读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指导,使朗读的学生读好。所以要给学生多次朗读的时间和机会,不能为了评而评。

5.角色表演读——体悟内心,增加体验

案例:《回声》

角色表演读就是先让学生读文本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让他们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通过表情、动作肢体语言辅助表达情感,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教材里很多生动有趣、情节性强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这种读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还可以为课堂增添一些情趣。但一定要注意情感悲伤、内容悲壮的故事情节不大合适表演,而欢快、愉悦的内容适合表演读。注意角色表演读的核心是通过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加上动作、神态等来将文字读得有感情有味道。表演是途径,读好是目的。所以关注这个过程时,不能简单地看学生演的是否像,而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将角色的话读好。

6.赛读——引起竞争,互相比读

师生之间比赛、生生之间比赛、小组之间选代表比赛等等,在一遍遍地比赛朗读,一次次地评价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驾驭文本,达到读好课文的目的。赛读后,要开展评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欠缺,不能不了了之,要真正通过比赛打到读好课文的目的。

7.选读——自由选择,主动阅读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自然就乐意去学,主动去学。只有自己最感兴趣,才能读出感情,悟出感受。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适当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内容来朗读、学习。这样,既避免了教学中的模式化,又能让学生生自觉主动地加入到阅读活动中来。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二)

8.配乐读——走入意境,升华情感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天上的街市》

思考:在朗读中伴以音乐,使学生沉浸于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将读书所感所悟在朗读中充分地表达出来。但需注意的是,首先,选取的乐曲要得体,与朗读内容所抒之情,所表达之意相吻合;其次,音乐的声音要调控合适,切不可喧宾夺主,只闻音乐响不闻读书声。

9.齐读——合理采用,发挥优势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

思考:很多教师对齐读存在着错误的理解,认为 “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因为齐读一读不出语速,二读不出语调,三读不出感情,四读不出个性。所以“课上齐读当休矣”。但齐读也有很多优势。齐读是提高效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需要。对一些后进生而言,齐读的过程就是他们向先进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巧的过程。

选准适合齐读的课文。一些课文情感炽热、气势磅礴、音响雄壮,只有气壮山河的齐读才能使作品的情感、气势和音响得到完美地再现。那些叙事性和说明性的作品以及抒发凄婉、伤感或轻松愉快的情感的作品都不大适合齐读。另外,有些课文虽然不适合全文齐读,但是部分段落非常适合齐读。

齐读的形式要丰富一点,除了全班齐读之外,可以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小组齐读;这样不仅让擅长朗读的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而且让其余学生也能积极参与;也可以安排音色相近的学生齐读同一个角色。

10.连读——不要过细,但需评价

案例:《回声》《天上的街市》

思考:在阅读教学的初读阶段,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老师们最爱采用“开火车”的形式,一人一小节,这样可以更多的较全面地反映全班整体读书情况。连读注意的是:不要把课文分得过细,不参与连读的学生要认真倾听并给与评价。

11.诵读——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诵读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其次是要“精思”。 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那个画面。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诵读最适用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一般安排在教学结尾处。诵读有利于积累。

12.问读——一问一读,巧妙结合

问读就是学生已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在此,不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而是把课文中能够回答问题的语句读出来。这样在一问一读中,让学生读懂内容,品味情感。

以上,是我们常采用的几种读的方式,具体应用时要视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如果阅读是一个集合,按“是否出声读”为标准,可划分为“默读”和“朗读” 两个子集。默读,《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不出声地读书,是语文教学上训练阅读能力的一种方法。”所以,虽然今天我们讲的是关于朗读,但这里还是极有必要说一说默读等其他几种方式。

13.默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案例:《会飞的蒲公英》《跨越百年的美丽》

思考:默读即无声阅读,是用大脑直接感受文字的意思,而无需将文字转化为声音,它是获取文字信息、局面知识的主要手段。由于默读不出声,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响,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并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课程标准关于默读特别指出:低年级“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高年级“默读有一定,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所以教学中必须要关注默读的训练。

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知道正确的默读方法。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眼动”的方式进行默读,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运用默读。在学生刚开始学习默读时,应该指导学生由词到句,由句到行,由行到段地逐步提高默读速度。其次,默读时要让学生边读边划,提笔在手,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随读随画,做到眼看、手写、心想。稍加熟练时,可要求学生经常性地对阅读材料提出疑问,进行反思和批判。久之,学生便会养成正确的默读习惯,默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自可逐渐得到提高。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语文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如何有效利用语文朗读教学提高语文朗读的能力,朗读有哪些技巧呢?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 文章 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 散文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 想象力 。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有的 句子 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兰兰惊奇地站在 潜水 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_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

小学语文朗读的基本表达手段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 其它 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和长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臵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臵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臵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猜你喜欢:

1. 关于小学生朗读的技巧

2.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方法

3.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

4. 小学生朗诵技巧学习

5. 关于朗诵的实用技巧

6. 小学语文朗读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有什么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要提高朗读技巧,老师要善于指导。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朗读技巧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1】

一、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

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训练,才能熟中生巧。

为了避免单调、枯燥,朗读形式应尽量多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强化读的环节,可以把学生带人到文本的情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二.边朗读边想象、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努力激起学生对于作品内在意境美的再创造,使文中描写的情景像电影画面一样一幕幕地从学生脑海中映过。

这样,学生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就会更加深入,对于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领会就会更加深刻,就会从中受到真的启迪、善的教化、美的熏陶。

尤其是朗读诗歌和一些优美隽永的散文,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把文本中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笼统的描述具体化,把省略的情节明朗化。

如教学《春雨沙沙》一课时,教师可利用投影,让学生想着去感受柳枝的轻柔、桃花的娇媚、田野的碧绿、小朋友的可爱、春雨的润物细无声……学生们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读时就特别人情人境,从读书声中找到了春天的影子、春雨的力量,进而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

三.适当的朗读技巧指导

所谓朗读技巧是指对各类文章的不同读法,也就是对语音、语速、语调、停

顿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有所侧重。”要想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类型的不同,根据每个课时教学任务的不同,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尤其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不容忽视。

如果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到中高年级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是不成问题的。

在朗读时,我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把音读准,然后做到“六不”,即: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不重复、不颠倒、不读破句。

有的句子很长,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如《兰兰过桥》一文中有个长句子:“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如果让学生在一些词的后面做上停顿记号,学生就会读得很好。

如:“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在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融化在自己的感情中。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技巧。

如在《嘀哩嘀哩》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让学生用符号形象地标出朗读的技巧。

“|表示停顿较长,“l”表示_般的停顿,“.”表示读重音,“一”表示速度加快,“……”表示速度稍慢,“/”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曲调。

教学中通过投影片,直接用符号在文中表示,使朗读训练具有了目标性、可感性。

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有所凭借,他们就能绘声绘色地读出春天的美丽。

在以后的文本朗读中,学生会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技巧,从而大大地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朗读技巧【2】

朗读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地位不容忽视,师生首先要把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技巧不应处于被动消极适应的地位,技巧应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为感情的抒发鸣锣开道”【2】。

朗读技巧是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时,为了表达思想内容、目的情感而运用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停连、重音、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3】

我们需要认真地沿着为朗读界、播音界等所接受的方式,按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路径进行训练。【4】

一 恰当停连

停连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和听众感受情绪的需要,停连包括停顿和连接。

恰当停连可以把语言的层次表达清楚,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引起听众对语言内在含义的思考。

停连不恰当会造成语义分歧、语流不畅。

停连有语法停连和强调停连之分。

语法停连,是由语言的结构形式决定的语流声音的中断和延续。

停顿时间是:句号(包括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从结构上,是段落层次句子。

学生朗读时,教师应给予适当提示。

强调停连,是句中特殊的间歇和连接,是为了突出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情感,或为了加强语气而作的停连。

示例:

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

示例: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光潋滟的∧西湖,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只有船桨激起∧一道道水纹,扩散出∧一圈圈涟漪的时候,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除了标点显示的停顿外,以上标示了强调停顿的地方。

二突出重音

重音是指在朗读时应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和情感表达突出重点的词语。

朗读时突出重音一般技巧:一是重音重读;二是重音轻读;三是重音慢读,拖长音节;四是利用前后停顿。

【5】重音有语法重音、逻辑重音之分。

语法重音是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特点,为突出句子成分自然读出的重音。

强调重音是为了突出语意重点或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特意读出的重音。

示例如下: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主语)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谓语)

她的名字叫翁香玉。

(宾语)

以上三句是语法重音,加点词必须重读。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并列性重音)

骆驼很高,羊很矮。

(对比性重音)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排比性重音)

以上三句是逻辑重音,加点词语必须重读。

三变换语气

语气表达作品的感情色彩与分量,语气的声音形式就是语调,通常有四种:平直调、高升调、降抑调、曲折调。

示例:

⒈狗跑在我的前边。

(平直调)

⒉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高升调)

⒊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

(降抑调)

⒋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曲折调)

要把一篇作品读得有声有色,必须理解作品内容和作品表达的感情色彩,根据具体语句变换语气语调。

因此,在指导朗读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作品。

例句一客观地陈述在打猎归来的路上,狗与作者行进的先后顺序,不带任何褒贬色彩,因此语气语调平直,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

例句二是一位送孩子去医院停车时被人警告车位是用来停放紧急车辆时生气的父亲的话。

一向不爱表达的父亲在孩子出事时非常着急,当别人不让他停车时他发出了愤怒的反驳,语气急促高昂,句尾音强而且向上扬起。

例句三中作者对森林的作用与功劳是了如指掌的,因此以肯定的语气告诉读者,采用降抑调,语流状态由高向低,句尾音强而短促。

例句四作者对小鸟的落下表示猜测,因此语流状态是起伏曲折,采用曲折调。

四把握节奏

节奏是指“由一定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上所显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回环往复的声音形式”。

【6】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奏美。

【7】文章节奏类型有:紧张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轻快型、凝重型。

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

示例:

排炮过后,敌人竟使用了燃烧弹,我们附近的荒草着火了。

火苗子呼呼地蔓延,烧得枯黄的茅草毕毕剥剥的响。

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扭转头一看,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我的战友邱少云》)

在训练此段文字时,学生语速较慢,语调轻柔,情绪舒缓。

读完后,笔者如此评价:“感觉这火不是烧的战友!是燃烧的篝火吧?”。

学生立即领悟,换了一种急促的语气,读出了紧张与焦急,甚至读出了心痛。

低沉型:语势沉缓,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有力,情感压抑。

示例:

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

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卖火柴的小女孩》)

高亢型:语速较快,语势多扬少抑,声音强劲有力,情怀激越。

示例: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海燕》)

舒缓型:语速较慢,语势平稳,声音轻柔而不着力。

示例: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春》)

轻快型:语速较快,多轻少重,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欢快、诙谐。

示例:

我家有个小弟弟,/聪明又淘气,/每天爬高又爬低,/满头满脸都是泥。

/妈妈叫他来洗脸,/装没听见他就跑;/爸爸拿镜子把他照,/他闭上眼睛格格地笑。

(《小弟和小猫》)

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语势平稳,语速偏慢。

示例: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

上一篇:stronger歌词(Stronger歌词谐音)
下一篇:戴安娜王妃怎么死的(戴安娜王妃没有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