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太平洋大逃杀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太平洋大逃杀案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2010年“太平洋大逃杀”案,凶手恶贯满盈,后来怎样?
- 2、太平洋大逃杀创作历程作者谈
- 3、“太平洋大逃杀案”始末:33名船员出海,仅有11名生还,后来怎样?
- 4、人性之恶的极端案例------《特稿 太平洋大逃杀》
- 5、鲁荣渔2682号惨案的事件经过
- 6、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
2010年“太平洋大逃杀”案,凶手恶贯满盈,后来怎样?
在很多人看来,海员是一份非常高薪的,虽然大部分时间在海上,却能挣得不菲的报酬。但其实,海员所面对的风险远比想象的大,光是可能遇到的风暴以及迷航问题,就足以影响到生死,尤其是对于远洋航行。
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便是发生在一艘远洋渔船上,但这一次的威胁,却不是来自大自然,而是来自人心。
2010年12月27日,随着船头的鞭炮响起,这艘名为“鲁荣渔2682号”的鱿钓船开始了第五次外海作业,33名船员抱着挣钱的想法出海捕鱼。此时,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出海,却会发生一场惨绝人寰的“人祸”。
刚出海的几个月,船只正常作业,在2011年5月份的时候,还有船员用卫星电话和家里联系,表示此次出海收成不错,应该能挣不少钱。但在此之后,事情却突然变得血腥可怕起来。
正是在这段时间,船员刘贵夺以及包德格吉日胡(简称 包德)等,认为工作时间太长、强度太大,公司是用假合同把人骗上船,于是企图劫持船只回国向公司讨说法。
如果只是如此,事情也并没有太严重,而当刘贵夺等人真正开始实施之后,却让性质一下变得十分恶劣。
2011年6月6日晚上23点左右,刘贵夺指使同伙破坏了船上的通讯、定位系统,随后持械闯入船长室控制了船长李承权,李承权后加入其团伙。
就在这时,伙食长察觉到异样前来寻见船长,结果被看守在门口的犯罪嫌疑人捅伤并丢到了海里,成为了本案的第一位受害者。
更可怕的事情,随着第一个遇害者的出现而到来。杀人之后,刘贵夺团伙又接连杀死了他们认为有反叛迹象的9名船员,犯罪手法极其残忍。为实施连环杀人,刘贵夺等人在通过各种借口将这些人分开,随后一个或多个杀死,最后抛到海里。
事情到这还没有结束,陷入了疯狂的这些犯罪嫌疑人将这些无辜船员杀死之后,团伙内部又起了内讧。
2011年7月24日,刘贵夺得知包德等人想要造反,于是便先下手为强,又使得12人相继被杀或被迫跳海。
这场惨案最终造成了22人死亡。
在彻底“清理”掉异己之后,刘贵夺团伙本打算偷渡到日本,造成自己被劫持的假象,以此逃避公安机关的调查。为此,刘贵夺还要求船上的人用卫星电话联系家人往其提供的银行卡上汇款,造成被劫的假象。
但最后,因为船只漏水,刘贵夺等人只得打开定位系统求救,最后被日本方面救起,后经中国船员救援,终被带回中国。而这一下,也让其谎言不攻自破,这场发生在太平洋上的惊天血案也得以显出真相。
最终,主犯刘贵夺、姜晓龙、刘成建、黄金波、李承权五名主犯被判处死刑,最高法于2017年3月23日核准5人死刑。其余犯罪嫌疑人分别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十五年等刑期。
而回看这起血案的起因,不难发现最开始刘贵夺等人只是为了谋财,那么,他们所说的假合同事件到底是真是假?
已有调查资料显示,当时公司确实是用假章和船员签订的合同,同时,这些船员也大多没有海员证,其中船上有两名船员是刑满释放人员,一人更是曾被判无期。
谁能想到原本都是不辞幸苦出海讨生活,却在茫茫太平洋上有的丢了性命,葬身鱼腹,有的更是双手沾满同伴的鲜血最终被法律制裁,上演了一出人间惨剧。
而祸端的根源,或许从这个公司违规操作、船长明知如此却依旧启航时就已经埋下。加上身处茫茫大海上数月之后,对人的心理本就是巨大的挑战,矛盾的激发造成血案,这场教训值得深思。
太平洋大逃杀创作历程作者谈
鲁荣渔船太平洋大逃杀在今年春节期间成为被疯狂转发的一篇特稿。昨日在北大参加稿件作者杜强的创作分享沙龙,除杜强的自述外,有许多非虚构领域的前辈也到场,对非虚构产业链有所探讨。观众大概分为两部份,一部分是非虚构的写作者,其实更准确地说是非虚构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从业者。另一部分则是对非虚构极具热情的年轻人。前半段很有意思,后半段由于室内太热迷糊糊睡着了一会儿,但仍有有启发的地方,简单记录下昨天的干货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2010年鲁荣渔船案件曾一度轰动全国,据杜强所说他一直对这个题材有所关注,正好在2013年的节点,判刑最低的赵木成(音)正好出狱,这满足了最基本的采访要求。事实上,据《人物》杂志前编辑林天宏在沙龙分享所说,在2013年之前《人物》也曾派记者去当事人所在地采访,但因主要当事人都在狱中,无法得到一手信源而放弃。因而时间节点,成为第一关键要素。
赵木成在出狱后,相较以往的木讷性格反而变得更健谈了一些,对于辗转通过法院朋友找到他请求采访的杜强,其接受采访的第一原因是希望能通过这个案件的讲述来表达对渔政混乱的抗诉,事实上,鲁荣渔船上被杀和幸存的,都是这一混乱管理下的受害者。当事人的倾诉欲和相应诉求,应该算作第二要素。
这两点构成了这一故事得以成型的重要因素。
虽然以上两点构成此次采访极为有利的因素,但赵木成极为木讷的性格,使得大部分的采访变成了杜强对场景不断构建,再向赵木成确认的过程。比如你在船上睡觉时,你目之所及能看到些什么?你以怎样的姿势入睡?如此多的细节,其实都是他先构建出场景,然后让赵木成进行填空,一点点死磕来的。受访者会不理解,给出的回应是”我明明已经说过了为什么还要问“或者”这些细节到底有什么用“的疑惑。在采访的最后,赵木成基本上是看到杜强的电话就躲。十多天累积下来的十万字采访录音中,大部分都是”我不知道“”已经忘记了“这样的回答。
对于人数众多,过程极为复杂的故事来说,这实在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认真地死磕之外,杜强说常常自嘲地想,要是我采访的是文艺青年就好了,他一定能事无巨细地向我描述当时他的心理活动和目之所及能见到的一切。
但也正是赵木成生硬、不完整的、带着东北味儿的自述,构建了冷峻行文中紧迫、压抑地感觉,带给读者强烈地临境感。
而这刨根问底的采访方式,是受袁姗姗影响,一个争取在截稿日前尽可能多地去获取信息的记者,或许是真正的好记者。然而对于素材到底什么时候才是足够的判断,他的习惯是在采访完成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自己的写作架构有基本的判断,剩下的就是对这一架构填充资料而已了。
杜强在讲述采访的过程中,一直自谦,认为这篇报道之所以有广泛的传播,是由这个故事就具备极为强烈的戏剧冲突,就好像在野地里散养了百八十来天的羊肉,随便怎么炖煮,肯定都会比饲料养大的羊肉好吃。后南香红反驳了这一观点,作为故事的讲述者,火候的把握、是否加大料、煮多久,任何微小的细节都是对厨师的极大考验。
事实上,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故事的戏剧性和矛盾的复杂性自然是第一要素。但是不同人对故事叙述方法、叙述结构的把握,会有极大差别。南香红在沙龙上就提到,如果这故事换作另一个人写,可能就不是现在呈现出来的样子了。
而在对文本的把控中,杜强有很多斟酌考虑的地方。我觉得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他提到这种赵木成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相夹杂的方式,其实是借鉴了毛姆短篇小说的结构。毛姆短篇小说的特点大多是作者见到神秘人士A,然后由A讲述B的奇闻异事。
好的特稿写作者必定会有极为丰富的阅读积累和细致审慎的观察力。也曾读过毛姆一些小说,但并未总结出这种规律,因而杜强发现这一点并将其运用到自己写作中的能力,实在是很厉害。
而大逃杀事件中总共有22人去世,杀人事件以一种很快很紧张地节奏在发生,在文本中临时穿插其他场景来控制叙事节奏,也是一个可以学习的地方。
他提到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是编剧的必读书,而也在故事写作者之间广为流传。大概核心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与外界包括周边人物的矛盾冲突的处理,以此带来人物的成长变化。非虚构写作,或者更早的特稿写作,其实最核心的,也是讲故事的能力。李海鹏提到,故事之所以好看,来自于它的多义性,因多义性而拥有更丰富的层次感和更多留白。读者完全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它。
大逃杀的故事在朋友圈被刷屏后,赵木成曾打来电话,询问为何稿件完全没有体现出渔政管理的混乱?
现如今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也早不是前些年调查的黄金时代那样,一篇调查报道出台,政府会予以追查和回应。如今报道出来了,大家关注的是故事,是人性,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对管理者的追责。舆论喧哗,太容易被淹没。一篇稿子出来,就像一颗石头悄无声息的沉入水底,再也泛不起涟漪。
杜强说这是他最为愧疚的一点,对渔政追查的失落。而事实上,他也坦承,愧疚感只短暂出现,更多的时候,他的精力仍是放在思考如何呈现更优秀的文本和讲好故事本身。这其实也暗示着转变,曾经最辉煌的一代媒体精英是调查记者,支撑他们的是作为社会瞭望塔和监督者的新闻理想与职业自豪感。而如今最受关注的媒体精英,则是致力于讲好故事的匠人,其背后支撑的力量,已悄然变成文学雕琢和商业逻辑。
最近大逃杀引人注意的消息是,以千万元的版权被乐视收购,这对于非虚构写作者来说无疑是种鼓舞。此前国内由新闻或者特稿改编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解救吾先生》《亲爱的》来自真实事件,也都有良好反响。
走在前头的反而是韩国电影,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作品《熔炉》甚至反过来推动了防止儿童被性侵相关法律的发展。而最近,一部反映慰安妇题材的《鬼乡》又进一步引起大家关注。在飞速发展的中国,从来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让它们广而告之并推动现实进行改变的途径。
主持人三桃在开场时就曾提到,此前有人调侃说目前的非虚构写作平台或许远远多于非虚构写作者。南香红老师目前仍致力于细菌战的写作,对于她来说,这是退休前对自己的一个交代。而媒体迭代速度之快,曾经前几年耳熟能详地写作者们,纷纷走到产业链的下游,由产品生产者转身为产品的开发者。
产业链的形成,或许能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足以鼓励新一代的特稿写作者成长起来。毕竟大逃杀的作者杜强,也只有28岁。
“太平洋大逃杀案”始末:33名船员出海,仅有11名生还,后来怎样?
人们一提起船员除了高额的薪水以外,更多的是工作本身所带来的危险,比如海上的风暴、海盗、长时间的漂泊等等,然而在2010年的“鲁荣渔2682号”上,危险却来自贪婪的”人心”。
概述
时间来到2010年12月27日,33名船员告别了家人、朋友,踏上了“鲁荣渔2682”号开始了第五次远洋出海,出海前每个船员都在心理默默祈祷,希望这次出海能够安安全全的返程,争取来个丰收,大赚一笔。
然而希望永远都是美好的,接下来事情的走向却出乎了每一个人的意料。刚开始的航海作业非常顺利,并且收获也不小。之后事情便迎来了转折。
案件发生
时间来到2011年5月份,经常用卫星电话和家里联系的船员,却就此与家里失去了联系。
原因是船上的船员刘贵夺和包德格吉日胡以及其他船员一起劫持了“鲁荣渔2682号”。理由是公司要求的工作时间太长,强度太大,以及几人上船时签的合同是假的。所以众人想通过劫持船只来向公司讨要说法。然而之后的事情远没有劫持船只这么简单。
开始清除
在2011年6月6日,众人在刘贵夺的带领下破坏了船上的定位系统和通讯系统,挟持船长李承权,掌控了船只的控制室,后来李承权也被刘贵夺洗脑,收纳进他的团伙。
得到船只控制权的刘志贵,越发的贪婪起来,为了巩固自己在船上的统治力,他开始清除船上不听从自己指令的船员,将其逐个分开,然后在将其一一将其杀害,随后丢入海里,刘贵夺先后共计杀害包括伙食长在内的九名船员,并且接下来刘贵夺的举动更加的丧心病狂。
由于刘贵夺对整个船只丧心病狂的统治。2011年7月24日,起初和他一起劫持船只的包德格吉日胡对刘贵夺心生不满,妄图造反,然而还没等包德格吉日胡下手刘贵夺就提前得知了消息。
刘贵夺先下手为强,将企图造反的包德格吉日胡等人杀害,或者逼迫他们跳海。最终原本33人的航海船,只剩下了11人。
水落石出
在杀害22人后,刘贵夺深知自己已经无法全身而退,于是他便计划偷渡到日本,在通过让剩存的船员用卫星电话与家里联系并且往其银行卡转账,妄图伪造成假装船只被海盗劫持的假象,以躲避法律的制裁。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前往日本的途中,船只发生了损坏,底部出现了漏水,不得已保命的众人只能打开船只的定位系统,寻求救援,最终救援信号被附近的日本船只发现,带回了日本,后来在中日两国的调节下,众人被带回中国。随之案件的真相也水落石出。
落网
由于刘贵夺众人人劫持船只,杀害22人的罪行,最终法院判决主犯刘贵夺、姜晓龙、李承权等五人处以死刑。其余的从犯根据犯罪行径,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至无期徒刑不等。
后经过警方的调查,确实发现这些船员和公司签署的合同所盖的章是伪造的,并且这些船员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人都没有船员证,更甚至其中还有两人有过服刑的经历,并且两人中还有一人曾被判处无期徒刑。
小结
如果公司对船员没有欺骗,如果公司对船员严格审查,这场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正是因为公司的贪婪,刘贵夺等人的贪婪,才使得悲剧的发生,22个不辞辛苦出海讨生活的无辜船员因此丢掉性命。
人性之恶的极端案例------《特稿 太平洋大逃杀》
#师北宸21天写作训练营Vol.1#
这是一篇我看过的最惊心动魄的真实事件特稿。作者以冷峻、克制的笔调,以当事人的视角还原鲁荣渔2682号船员相互杀戮的事件,33条人命为求生和杀戮的人物冲突,一口气读下来,有一种经历生死的逼迫感,又禁不住掩卷长叹,是什么导致了22条人命的逃杀的人性惨剧?
事发2010年,鲁荣渔2682号渔船载33名船员出海,前往秘鲁、智利海域钓鱿。在到达目的地海域之后,船员怀疑其有被克扣工资,要求返航,随即发生了劫船事件,为求自保,船员之间展开相互的杀戮,最后在出海8个月后,被中国渔政船拖带回港时,最后仅剩11名船员。11名船员杀死其中20人,两人失踪。
在太平洋出海的8个月间,总共发生了四次杀戮:在达到目的地打渔四十天后,因为船员流传公司克扣船员工资的传言,船员刘贵夺带领几位船员劫持船长李承权,要求返航;厨师夏琦勇提刀前来解决,被当场杀死仍入海底; 刘贵夺控制渔船后,开始返航,共有11人加入刘贵夺组织。
厨师夏的被杀打开了杀戮机器的开关,第二次杀戮发生在杀死夏二十余天后,刘贵夺怀疑管理人员谋取控制权,安排将二副,机轮长等共9人杀死并抛入海中;船长李幸免于难,被看管。
其后的第三次杀戮是对劫船团队中的内部帮派清算,船员向刘贵夺告密内蒙帮欲造反之后,计拉船长入伙,设借刀杀人之计,将6名内蒙籍船员杀死。
最后一次杀戮在到达日本海域后,海底阀被人打开,船舱进水,发动机停止工作。渔船发出求救信号,劫船团队中有四人试图乘坐救生筏逃离被洋流冲回,被刘贵夺安排全部刺死或丧生海底。
在发出求救信号7天后,渔船被救,33名船员有20人被杀死,2人失踪,11人生还。生还11人全部被判刑,有5人死刑,包括刘贵夺及船长李承权。
在事发四年后,时尚先生的记者获知11名判刑者中最轻的一名船员后出狱采访写成的报道。文章不长,但角度独特,以其中一名生还船员的回忆描述加上,非常少量的案件事实点评;其次人物生死命运的剧烈冲突相对应的,写作者足够的刻制和冷峻,控制书写的节奏,有一种步步惊心的逼迫感,却又留下空间让人思考。
今天再度此文,仍然震撼,我至今仍在思考的问题的一个问题是:是什么原因导致船员之间一步一步走向相互残杀,冲突是如何被激化导致,悲剧是否无法避免?是人性还是环境,还是人性和环境的相互结合?在孤立无援的大海上,渔船从一个组织变成了一个杀人机器,最终变成了一个人间兽斗和杀戮炼狱,要么杀人,要么被杀。看完之后感慨,人的生命在特定情况下何其脆弱,在同类面前何其脆弱,为求生的欲望下产生的猜忌进而产生的相互杀戮。如果不是渔船在发出施救信信号后,及时被救,可以预测的结果恐怕是无人可以生还。
o�D�F��f
鲁荣渔2682号惨案的事件经过
船被劫持至夏威夷以西海域时,因刘贵夺怀疑轮机长温斗故意破坏船上设备、阻挠其劫船回国,人性中的罪恶被放出笼。
2011年6月16日,渔船在智利海域补满燃油。同日23时许,刘贵夺先指使黄金波、王鹏破坏关闭船上的通讯设备、定位系统,又安排姜晓龙等人把守住一层甲板通往舵楼的舷梯,随即伙同包德格吉日胡、双喜等人持刀、棍闯入船长室,用刀捅棍打等方式将船长李承权控制住,威逼其返航。伙食长夏琦勇可能发现什么状况,持刀到舵楼门口要求见船长,结果成为第一个遇害者。
姜晓龙持刀将其捅倒在地,并持棍击打对其继续加害,最后将其抛入海中。在刘贵夺“炸船、杀人”要挟之下,船长李承权被迫用卫星导航设定回国返航路线,并由王鹏掌舵开船起锚返航。走了一个多月,船被劫持至夏威夷以西海域时,因刘贵夺怀疑轮机长温斗故意破坏船上设备、阻挠其劫船回国,人性中的罪恶被放出笼。
扩展资料:
鲁荣渔2682号惨案的相关情况:
1、被告人刘贵夺、姜晓龙、刘成建、黄金波,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劫持船只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被告人王鹏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犯劫持船只罪,判有期徒刑12年,决定执行死刑,缓期2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3、2018年2月8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刘贵夺、姜晓龙、刘成建、黄金波故意杀人、劫持船只李承权故意杀人死刑复核刑事裁定书》。文书显示,最高法已于2017年3月23日核准“太平洋大逃杀案”中的5名主犯死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荣渔2682号惨案
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
“刘贵夺”第一次发声,是招呼“赵木成”搭把手儿帮他搬行李。
“刘贵夺”的声音低沉,有点儿压着嗓子说话的意思。但是声音里透着一股老道的气息。和后面的杀人段落中那变态扭曲的声音有很大区别。
这几天我听了一个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根据“鲁荣渔2682号惨案”改编。
百度百科中此事件的解释是:“2010年12月,“鲁荣渔2682”号渔船载33名船员出海,2011年8月12日,被中国渔政船拖带回港时,船上只剩11名船员,历时近两年的侦办和审理,11人被判杀害22名同伴。”
这次蜻蜓fm集合了明星演员以及知名声优,以广播剧的形式把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展现了出来。
“刘贵夺”的扮演者是演员张译。我是在看《追凶者也》时注意到他的。他扮演的那个倒霉杀手,是全片最出彩的。之前,我还看过一位张译的影迷写的长文,分析张在电影《亲爱的》中那出色且韵味深长的表演。
我注意到,张译是东北人,所以也就不奇怪他扮演刘贵夺时那一口地道的东北碴子味儿。他的声音懒散,而且往后靠,听起来像是从嗓子以下、胃部以上的某个部位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对于表现刘贵夺后来的凶狠残忍很有帮助。当刘做出杀人的决定,以及要其他船员也都要“沾血”时,声音更低更轻,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透着一股阴森森的感觉。让人听了不寒而栗。
张译对刘的演绎是“心到声音到”。相比较剧中其他几位年轻男声,很明显他们是在用声音来表现出紧张、恐惧、烦躁等情绪,感觉不到他们的内心有相同的感受。还有,王学兵在剧中扮演了木讷内向的“赵木成”。他的情绪表现得也很可信。也许演员在把自己带入情境方面确实有独到的方法。
在听这部剧的过程中,我试着想,如果是我的话,这句词儿我怎么说,那句词儿我怎么说。张译扮演的刘贵夺给了我一个启示:还是要更放松,更生活化。从角色出发,他生活的环境,见过的人,遇到的事使角色成为现在的人。应该放弃那种声音集中、嘹亮,像舞台话剧那种紧巴巴的发声方式。在这方面,张译和王学兵的表现值得学习借鉴。
对了,你看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了吗?张译在里面有几分钟的戏。但是特别好看,而且他一东北人居然说着安徽话,说得还贼好。推荐观看。
《太平洋大逃杀》收听地址
发表评论